历史上的智者孔融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为孔子二十代孙。自幼聪颖灵悟,胆识过人,以气为主的文风名列“建安七子”之首。官至太中大夫,对曹操多所非议,最终被杀。
十岁随父亲到达帝都洛阳,当时著名士大夫李膺不轻易接待宾客,但孔融以其祖先与李膺祖先之间的师徒关系,被允入门见面。后来中大夫陈韪对此事表示怀疑,孔融反驳他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因此将来必能成就大业。
曾救张俭于党锢之祸,后因留下张俭而遭连累被捕。京中为官时,与董卓对抗,被董卓怀恨,将其派到北海任相。在北海期间,他屡次败战,但仍坚持儒术,不肯屈服于混乱之世。他倡导恢复古制增强汉室实权,这一行为更是激怒了曹操,最终在公元208年被曹操杀害。
尽管路粹诬告孔融有谋逆之心,但这些指控缺乏事实依据,并不能完全代表他的真实思想和行为。在文学上,孔融以高雅的文风闻名,其作品包括诗、颂、碑文、论议等二十五篇,其中《荐祢衡表》最负盛誉,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