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草书王羲之的笔墨流动
王羲之《雨后帖》是一件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书法作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帖呈五行草书尺牍,末款署名“羲之”,并附有“世南”、“贞观”两墨印,以及“志东奇玩”、“四代相印”和“绍兴”小玺。此外,还有一些清内府请藏的印记。
专家们对此作品持怀疑态度,一方面是因为它没有出现在古代刻石丛集中,也未在元以前的文献中留下记录。清初书画家吴其贞在其著作《书画记》中曾指出,这部作品具有沉重而古雅的气质,但纸张色泽过于深褐且颜色显得呆滞不自然,因此被认为可能是伪造品。安歧在《墨缘汇观》中则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唐代模仿品。
从笔法来看,这部作品虽然水平不高,却表现出了转折和顿挫的手感,这种手感更像临写,而非直接抄袭。这也许意味着这幅作品是在某个时期模仿了当时流行的风格,然后再假托为古人所写。
进一步分析表明,该帖所用的是竹纸,这种纸张直到北宋中期才开始制造。在铃藏印上细致研究,“世南”、“贞观”的两个唐代墨印都是用墨笔画出的,而苏辙所题下的“志东奇玩”、“四代相印”的铃印则被认定为伪造,只有南宋的小玺标记显示出了真实性。
综合这些考量点,我们可以推断,此刻正挂墙上的王羲之《雨后帖》的真实性并不完全可靠,它很可能是在晚近时代以临写方式伪造出来的一份名人的书迹。而这份伪造背后的动机或许与收藏家的炫耀欲望、艺术家的创意探索或者文化史学者的研究偏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