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璩现代中国第一美男犹如明珠一颗在人群中璀璨夺目
常璩,字道将,东晋蜀郡江原小亭乡(今崇州市三江镇)人,大约生于291年,卒于361年。出身于常家大族,他在青少年时期广泛阅读典籍,掌握了极其丰富的知识。在中国十六国时期成国建立者成武帝李雄建立政权后,他被任命为散骑常侍。这是一种咨询性的职务,让他随时回答皇帝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
347年,当东晋大将桓温伐蜀的时候,他以参军之职入仕。桓温对他的器重很高,将他称作“蜀之良也”。在入晋后,他居住在东晋都城建康。在那个时代,朝廷特别重视中原故族,对蜀人的态度轻视。当时的常璩已经老迈,又因为是蜀人,加上受到这种歧视,所以他怀着愤慨和不满,用自己的旧作改写成《华阳国志》,旨在赞美巴蜀文化悠久、人才济济,以此来反抗建康士流对蜀人的轻蔑。
《华阳国志》因资料新颖可靠,其叙述得法而成为名闻中外、影响深远的史学巨著,是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山川、历史、人物、民俗的重要史料之一,也是现存最早的以“志”为名的地方志。它记载了从远古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的西南及陕甘鄂部分地区古代史地、人物,并且弘扬起了“大一统”、“民本”、“旌昭仁贤”等旗帜,这些都是源自常璩高远深邃的史识。他不仅书中提倡“大一统”的思想,而且身体力行,为促进国家统一作出了实际贡献,同时,在门第森严的情况下,还倡扬了“以民为本”,呼吁选贤任能。这无疑超越了时代的限制。
《华阳国志》正是在融汇中华民族“大一统”的精神,蕴含中华民族“民生民本”、“选贤任能”的传统,而发出光芒。文章内容和体例都较为完备,被后来的史学家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