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伟:(1920年3月6日—2008年8月24日),2020年3月6日诞辰100周年。
原名魏宏杰,笔名洪杨树,河南郑州人。 中共党员,当代诗人、散文作家、小说家。 1942年写的长诗《黎明的风景》因成功地表现抗日斗争生活而荣获晋察冀边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鲁迅文学奖”。 《谁是最可爱的人》于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发表,在全国引起广泛影响。 1952年与白艾合写出版中篇小说《长空狂风》,1956年与钱晓晖合写电影小说《红色风暴》。1978年创作并完成长篇小说《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东方》。 1981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人物简历:
魏伟1920年3月6日出生于河南郑州的一个城市贫困家庭。 魏伟小时候进入一所平民小学,后来在一所简单的乡村师范学校学习。 15岁时父母双亡,他靠抄写为生。
1937年12月,17岁的魏伟只身从郑州前往山西省赵城县八路军第115师军政干部学校加入八路军。 学校后来并入八路军总部营校。
1938年,绥英学校并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魏巍是第三批学生。 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魏伟从抗日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魏伟始终在作战部队服役,在战火中成长,在战斗中进步。 他日夜与一线官兵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他后来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奠定了思想和生活基础。
1946年3月19日,魏伟与刘秋华举行了一场温馨简单的战地婚礼。
1949年4月,魏伟任晋察冀野战军骑兵第六师骑兵十六团政治委员。 该团是由傅作义起义部队改编而成。 组成非常复杂。 一些官兵不太愿意造反。 对于魏伟来说,在这个团工作是非常危险的。 上任前,他做了最坏的打算,将其期间写的诗交给在晋察冀军区工作的好友孙犁保管。 魏巍曾说过,他不死,他的诗就不会死。 如果他离开这里不再回来,他的诗也不会消亡。 后来,孙犁将这些魏巍诗选编成,于1951年出版了《两年》。
1950年5月,魏巍调到总政治部,任学校教育科副科长、创作室副主任。 从此,魏伟离开了作战部队,一直在指挥部和战区工作,担任专业作家和文艺战线的领导职务。
1950年,魏伟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作为总政治部《谁是最可爱的人》封面上派往前线的军队文化工作者,他奔赴朝鲜前线。 1950年至1958年,魏伟三次前往朝鲜。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隆重推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毛泽东主席立即作出指示,“印发给全军”。
1953年,魏巍开始准备长篇小说《东方》的创作。 他认为,要表达抗美援朝的伟大斗争,仅有通讯报道是不够的。 小说体裁需要充分反映这场伟大战争的历史深度以及朝鲜战场、国内建筑、工厂和农村的空间跨度。
1957年,魏巍参与编撰《华北解放战争史》。
1978年,魏巍被任命为北京军区文化部部长,后担任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聂荣臻元帅传记小组组长。 这一时期是他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
1978年完成抗美援朝题材小说《东方》,1983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2008年8月24日,魏伟因病在北京去世。
文学特色:
作品构思
魏巍年轻时是华北抗日根据地培养的诗人(笔名:红杨树)。 中年时,他是著名的报告文学和散文作家。 新时期以小说《东方》、《大地的红丝带》而闻名。 魏伟的创作渗透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以及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 对于这个根本点,魏伟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了阐述和论证。 在魏巍的写作中,诗歌的语言、小说的形象和画面、散文的境界和措辞,始终以思想的清晰、丰富和稳定为特征,并以生活的丰富和华丽为支撑。
魏伟作品中反映的生活极其广泛,既有大事的描写,也有日常生活的感动; 既有对英雄人物无私奋斗和英雄抱负的歌颂,也有对男女纯洁爱情和大自然壮丽景色的描写; 它既赞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又谴责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雄伟与细腻,严肃与和谐,抒情与哲理,它们在他的作品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复出现。
报告文学
他善于描绘具有浓厚战斗氛围的人物形象,常常将艺术镜头聚焦在人物精神上。 当他们闪耀出特别耀眼的光芒的那一刻,就展现出了他们的思想和性格之美。 在《汉江两岸的日日夜夜》中,作者在描写时删除了各种次要枝条,将所有的光线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使人物的典型行为和精神浮现出来,并得到强化和强化。夸张的。 因此,艺术形象生动而富有诗意,这两个特写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中。
为了表现人物的思想美和人格美,作者注重从生活中吸取典型细节,进行细致的描写,表达了战士们的国际主义思想感情。 魏伟报告文学的细节选择。 请注意,需要重点关注表征和揭示主题的两个方面。
力求语言个性化。 他根据人物不同的身份、资质、文化修养、性情习惯、方言等多种因素,在语言中准确地突出“这个”,力求让读者闻其声如见其。 魏巍报告文学中的人物众多,但他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或坚毅,或深沉,或诙谐,或活泼。 他们的性格差异很大,语言也很有个性。 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风格、思想感情。 在《挤它》中,作者描述“你有什么了不起,你以为我不敢招惹你吗?我就是想招惹你,你是老虎,我要拔掉你的两颗牙,你是个大老虎”。大象,我也想把你的鼻子扯下来!同志们,站远一点,仔细观察我的动作。如果我牺牲自己这样把它拔出来,你们就可以接受我的经验,用另一种方式把它拔出来。” 这样一个英雄无畏的男人英雄语言。 作者没有描述拔雷的过程,而是选择了一段极其豪迈、充满个人特色的段落。
诗歌
诗作大多反映部队的斗争生活,如《埋伏》、《敲门》、《燕燕,呼叫他们》等。 还有描写军民处境、揭露敌人暴行的,如《好夫妻歌》等。 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战斗风范是这些诗歌的共同特点。 这些诗篇就像一幅幅动人的人民战争风俗画,提醒着人们奋斗的时代和人民的觉醒。 他的政治抒情诗形式多样,有短小精练的街头诗,有信天游式的民歌,还有二行、四行的新格律诗。 无论何种形式,都充满诗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诗歌是魏巍用文艺去战斗时首选的武器。
散文
魏巍的散文作品围绕“什么样的人最可爱、什么样的感情最神圣、什么样的青春最美”等问题展开。 这些问题是旧中国刚刚兴起的新中国社会最普遍、最集中的思想问题。
小说
魏巍的早期小说对旧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抗议。 例如:《飓风中的游丝》和《震松枯绿录》。
在后期的作品中,魏巍从生活出发,大胆突破“左”的禁区,在结构布局、人物关系等诸多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尤其在人物塑造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魏巍在高大的房子里建造了一个花瓶,对历史有宏观的把握,细节信息与意境的完美结合。 作品采用的紧凑结构以及对古代章回体小说的借鉴和发展,使得情节紧凑、繁而不乱、简单而不粗暴。
主要诗集:
1.两年
2.红叶一套
3.连续设定
4.魏巍诗选
5.黎明风景
主要小说:
1.怒风
2.地球的红丝带
3.火凤凰
4.东
5.怀仁记
6.志愿者叔叔和韩国女孩
7.我爱老师
8.老烟囱
9.女将军
主要论文:
1.我的老师
2.谁是最可爱的人
3.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
4、深情告别
5.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
6、春天的作文
7.魏巍散文选
8.欢乐华为为勇士开张
9.谈毛泽东
10.壮行记
11.魏巍散文选
12.四行日记
13.新线程
荣誉奖:
1、曾任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韩友好协会副会长、解放区主席中国文学研究会.
2.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已被翻译成多种外文
3、“革命战争”三部曲中的《东方》荣获茅盾文学奖、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学艺术奖、首届人民文学奖
4、《地球的红丝带》荣获“生命路标”奖、人民文学奖。
为后人纪念:
抗美援朝61周年首张魏巍头像被放置在上海奉贤湾公园。
2012年4月11日,福寿园公园魏巍纪念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馆名由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魏巍的故友何靖题写。 馆内陈列了魏伟生前使用过的衣柜、书桌、衣服等百余件珍贵物品,以及中共前总书记胡耀邦亲笔写的亲笔信,读完魏巍的作品后。
去世三年半后,魏伟回到了家乡河南。 魏巍安葬暨纪念像揭幕仪式在河南省新郑市龙湖镇河南福寿园陵园举行。
人物评价:
魏伟一生都生活在敌我思想斗争中。 他不是诗人,他只是一个战士。 魏伟在塑造形形色色的英雄人物时渗透着他的思想、感情、爱憎。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书写“最可爱的人”的灵魂是多么神圣。 魏巍也不愧是“最可爱的人”,是他们这一代文学银河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星星陨落,但星光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小复兴: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作家萧复兴得知魏巍去世的消息后,非常悲伤。 他说,他在文学活动中多次见到魏巍,“他总是给人一种亲切、平易近人的感觉”。
肖复兴表示,在魏伟的众多作品中,《谁是最可爱的人》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 “我记得我读那篇文章的时候,我还在读小学,是从课本上读到的。读完那篇文章后,我莫名地感动,惊叹微微作为一个作家,写出了如此感人的文章。”与此同时,萧复兴认为,属于微微这一代人的时代已经无可奈何地过去了。
徐桂香:他是当代军事文学的旗帜
在军旅作家徐桂香眼中,魏巍是一个言谈举止都非常直爽的人,敢于在不同场合表达鲜明、鲜明的观点。
徐桂香认为,魏巍的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都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并且善于将叙事、景物描写、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 “当代军旅作家中,魏巍和刘白羽是两位作家,是我们的旗帜,而作为后来者,我从他的作品中吸收了先进的军事文学理念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郑博农(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会长)
我认识魏伟是“文革”后的事。 半个月前,我去301医院看望了魏伟。 当时他因肝癌生命垂危,但精神依然清醒。 我清楚地记得他当时对我说的话:“我被困在301里出不来了!” 他时刻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时刻想做出贡献,尽管他的一些观点值得商榷。 有人说他是红色作家。 记得他曾经自豪地说,自己是从里到外的红,他的写作和思考都是基于人民的利益。 魏伟一生都是一名军人。 在我看来,魏伟一生的文学追求就是将文学的革命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
王耀(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魏巍论文选编)
我和魏伟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因为编辑他的文集而和他写过信。 从信中我可以感受到他晚年的孤独,而他过去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 魏巍一生坚持无产阶级写作。 虽然有些观点有待商榷,但我认为,1949年后从延安出来的这一代作家和知识分子的经历是非常复杂的。理想和观点,只要他们的写作遵循信仰,就值得尊重。 在他的所有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谁是最可爱的人》。 虽然是关于朝鲜战争的,但他对年轻人的影响还是很积极的,没有太多政治历史的痕迹。
魏巍始终具有革命诗人的气质:敏锐的敏感,充满激情,在他的散文、小说、散文、传播创作中,始终弥漫着诗意的气息:构思时的诗歌意境、写作风格。诗歌的语言。
1945年,魏伟(右)在冀中平原。
1952年,魏伟(右)在朝鲜三登野战医院看望志愿军模范护士骆克先。
1953年,魏伟和朝鲜孩子们一起走上朝鲜战场。
1955年,魏巍时任总政创建办公室副主任。
1988年,魏伟(右)在内蒙古哲里木盟看望他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笔下的英雄战士马玉祥。
2000年10月,韦伟(右)和他的“最可爱的人”在一起。
2006年,魏伟向同学们讲述了他的创作《地球的红丝带》。
《谁是最可爱的人》(节选)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会被一些事情所感动,我的思想和感情的浪潮在疯狂地奔流。 这让我想告诉我家乡的朋友一切。 但我最想告诉你的是我思想感情中的一个重要经历,那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士兵,我认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也许有人心里隐约地说:你说的是那些“士兵”吗? 他们看起来很普通、很简单。 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深的学识,也看不出他们有丰富细腻的情感。 但是,我想说,这是因为你们与我们的军人接触太少,所以你们没能理解:他们的品格是那么纯洁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么顽强坚强,他们的性情是那么纯朴。和谦虚,他们的胸怀是多么美丽和博大!
旁白| 微微和他的“最可爱的人”
来源人民日报
1951 年 4 月 11 日,一份名为《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时事通讯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 毛泽东指示:印发全军。 后来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教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本文作者为魏巍。
编剧 魏巍
魏伟,原名魏宏杰,1920年出生于河南郑州,17岁参军,一年后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分配到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为了便于对敌政治斗争,魏伟于12月被派往朝鲜,了解美国战俘的思想状况。 按照计划,他完成调查任务后就可以回国,但一次无意的谈话却让微微改变了主意。
1950年12月,魏伟首次前往朝鲜
整整三个月,在枪林弹雨中,魏伟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采访。 回国后,我写了这篇《谁是最可爱的人》。 文章用三个故事让全国人民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 了解他们的纯洁与高贵、坚韧与力量、朴素与谦逊。 从此,“最可爱的人”就成了人民军队的代名词,并延续至今。
“抗美援朝”主题是魏巍众多文学作品中最重要、最持久的创作。 除了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收录的18篇散文外,他还花了20年创作了长篇小说《东方》,该小说于1982年获得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
战场上,魏伟冒着炮火记录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 在和平年代,他笔下的“最可爱的人”以朴实无华的方式不断深化这一主题。
左边是李源,右边是魏巍
1990年2月,一位60多岁的老人带着残疾证和一本编着《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初中课本,找到了驻守保定的昔日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 军队。 他就是文中提到的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烈士之一李玉安。 此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40年。
经了解,原来,李玉安受伤后被朝鲜人民志愿军从战场上救起,随后回国,隐姓埋名,成为粮库的一名普通工人。 从康复到退休,他始终勤勤恳恳,吃苦耐劳,16次被评为粮库先进工作者。
魏伟与“活着的烈士”合影
此外,文中的“活着的烈士”景玉琢、从火灾中救出一名朝鲜孤儿的马玉祥也相继被发现。 “这些人都是战场上的英雄,在新时代的建设中也做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比如马玉祥,为了做好革命教育工作,不得不骑着自行车去奉献更多的力量。”每年在各单位、学校演讲200余场。”
2018年7月,魏巍逝世十周年之际,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魏巍儿子魏猛新编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李玉安、荆玉琢、马玉祥,这些英雄的战后故事都在里面。 他们来自战争年代,经历过战场上的枪林弹雨,带有特殊的时代印记。 但站在新时代的最前沿,这些“最可爱的人”依然闪闪发光,那些硬实力依然是新时代进步的源泉。
黄胜素编.
版权声明:本帐号(本站)发布的内容仅供网友分享、交流。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原网站所有。 如有问题,请携带权属证明及时通知我们并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