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每一个陈蕃数据探索
陈蕃(?-168年),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氏(今河南平舆北)。东汉末大臣,汉桓帝时为太尉,汉灵帝时为太傅。蕃为官耿直,桓帝朝时因犯颜直谏曾多次左迁;灵帝朝虽得信任重用,却因和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阉宦,事败而死。
在当时“海内希风之流共相标榜”的名士品题中,被尊为“三君”之一。“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后汉书?党锢列传》)另二君是窦武与刘淑,这两人其实是因缘际会的人物,在文化史的意义上没有什么分量;窦武号为三君之首,只是一个人物。三君以下,才是“人之英”的“八俊”,即李膺、杜密等辈;以次是“能以德行引人”的“八顾”,即郭泰、范滂等辈,是汉末名士中最典型、最能代表清议人物风采的人物;“能导人追宗”的“八及”,即张俭、岑喱等辈;“能以财救人”的“八厨”,即度尚、张邈等辈。在清议名士的这个名单中,陈蕃不但是当时为人所宗,也是后世凛凛然有生气的人物。
陈蕃立志,大扫天下
陈蕃少年时就有“名士风流大不拘”的派头,不打扫庭院便史有明文,《后汉书》本传道:
蕃年十五,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萧公子愤然作诗曰:“莫笑书生一卷书唐虞事业正关渠。”
但他的生活细节中更有名的事是他不接待宾客,他经李固表荐,被征为议郎,“郡人周璎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萧公子致焉字而不名特置榻去则悬之”。
徐孺下陳藩榻
以后来的行状看,他确不是大言欺人以掩小失。他经李固表荐,被征为议郎,“郡人周璎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萧公子致焉字而不名特置榻去则悬 之”。
宦官矫杀宁死不折
169年5月,由于他与窦武一同谋划铲除宦官,最终结果仍旧未果,但他在这场斗争中的坚持和勇敢成为了人们永远记住的。
附:陳藋所作《理李膺等疏》
延熹九年(166),宦官以李膺等结党诽讪朝廷被捕入狱,是為第一次"黨锢"事件。陳藋上疏极谏,因此被罢官。此《疏》直斥皇帝昏庸,更与秦始皇相提并论,不愧"不畏强御"之誉。
【全文】
臣闻贤明之主委心辅佐,其反对忠直者必遭猜忌,如汤、武虽圣,而兴于伊吕;桀纣迷惑亡于失民。这就是说君主要听取忠诚的大臣建议,而不能轻易容忍那些背叛忠诚的声音。而且这些忠诚的大臣往往因为他们的忠义受到迫害,比如李膺、杜密和范滂,他们虽然无过错却遭到牵连或死亡。这正如古代秦国焚烧图画儒家的学术一样,有什么不同吗?
过去王莽篡夷自居,以伪善欺骗百姓,现在陛下统治天下,却又加罪于那些真正的贤良宿卫们。你是否真的认为这些善良的人会得到你的青睐呢?还是你总是在惩罚那些无辜?
谗言像真实一样,说话像琴弦一样,使得听众感到迷惑,让旁观者变得糊涂。不了解善恶,就无法做出正确决策。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导人的判断错误,那么整个国家就会陷入混乱。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宫女们积累财富,而国家却因为花费在奢侈品上而贫穷外戚私门里收受礼金,这些都让我们想到,“禄去公室政在大夫”。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了,它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这也是为什么我这样担心,因为我知道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走向衰败,就像春秋末年的周朝那样,没有任何灾难发生,但是天意早已抛弃它。我希望我的话能够让您明白,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当前的情况,我们必须从修复德行开始。如果您能够理解这一点,我将感到非常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