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世界前100位名人的圣事迹对偶
三世祖,字子思,历史上被称为子思子。他是曾子的弟子,并启发了孟子的学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所著作的《中庸》至今仍被人们推崇。
夫子闲居时,不禁叹息。子思深鞠躬,请问道:“我恐怕不能继承您的遗志,将来会让您失望吧?”夫子回答说:“你怎么知道我的心意?”接着,子思解释道:“我每次思考这个问题,都感到非常害怕而且不放弃。”夫子听后脸上露出了欣赏的笑容,说:“既然如此,我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如果世界上的国家都不勤奋,那么它们如何能够昌盛呢?”
在鲁国,穆公曾经请教过他,有一次询问他能否帮助国家发展。他回答说:“应该取消所有非法的事情。”又被问到“我们的国家能否兴旺发达吗?”他回答说:“如果君主能够像周公和伯禽那样治理国家,将其政绩化开创公共福利,同时杜绝私利,从百姓那里赢得恩情,与邻国修好,那么它必定会迅速兴起。但是,当时穆公并未委以重任,只给了他一些肉类作为礼物,而不是更重要的事务。这让人觉得很遗憾,所以他决定离开鲁国。
曾子的学生尝试劝导他,说以前他们一起跟随孔子的学习时,他从未违背臣民之礼,但圣人的教诲并没有得到普遍接受。而现在看到你有傲视世间大人的气概,这或许是不适当的。他回应道,“当我们先王们还在位的时候,即便周制衰败,我们仍然保持着君臣之间固定的秩序,就像一个整体一样。在那时候,如果想要实行圣道,却不遵循礼仪,那就无法进入。我看现在天下各侯争斗激烈,他们竞相招募英雄来辅助自己。你若不自高地生活于此时期,人们将认为你低贱,你若自负,则人们将轻视你。时代变迁,每个时代都有其适宜之处。”
胡母豹也对他提醒说:“你的抱负太大,现在世人难以容忍,你何不顺应时代呢?”但他的态度依旧坚持原则地说,“我的问题不是抱负太大,而是我自己的不足。不被理解,这是命运所赐改变自己为了获得理解,这才是罪恶。我不会改变自己的立场。”
有人再次提醒他说,或许应该屈服于现状,以求得尊荣;或者坚持自己的信念,即使贫困潦倒也不妨。当时卫国的一个官员田氏送给他的一件狐皮裘衣,他拒绝接受,并表示自己与物质如同抛弃垃圾一般无关紧要。
最终,他编写了一部名为《中庸》的书籍,其中共有四十七篇章教授了数百名学生。在穆公面前,他解释了为什么他的作品中的某些内容可能会误以为是他的个人见解,而不是孔子的原话。他强调虽然这些内容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但却传达了孔子的真实意图。
关于《中庸》的评价,在古代就有一位叫洪兴祖的人认为这是一部真正反映孔子的学说的作品。曾孙孟轲也有这样的看法,对《中庸》的理解更加详尽而符合事理。而颜回、杨雍等其他学生则分别对其进行简明扼要或详细展开性的阐述。
三世祖卒年六十二岁,有人记载为六十三岁。此外,由于年代久远,对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年龄记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具体生卒年份和寿命亦不可全信。不过,无论如何计算,其在世时间至少超过了一百十余岁。直到宋朝晚期,被封沂水侯,并入祀孔廟;到了宋末,又升级为沂国公,在颜、曾、孟之后排列。在中国文化史上,此人留下的影响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