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位之父的圣迹对偶述
在古老的时光里,三世祖子思,以其卓越的儒学造诣,被尊称为亚圣。他的教导与曾子的严谨相继,与孟子的博大相融合,是儒家五圣之一。《中庸》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夫子静坐间,叹息不已,子思拜请而问:“吾孙若不继业,将何以自安?”夫子答以笑语:“汝犹幼小,不知吾志。”子思回道:“我因见君进取,我闻君教导。我父亲分柴,我儿不能负担,这便是不孝。我每想此事,便大恐惧而未能停止。”夫子听后喜悦满面:“然乎!我无忧矣。世人若不努力,其成就又从何谈起!”
亚圣之才辉煌如星辰,他深邃地融会了古今之智。在鲁穆公之前,他提出了利民于百姓的建议。“除非法之事”,他说,“才能真正利民”。鲁穆公询问国家兴衰祷告,要依循周公伯禽治国的方式行政,用惠泽开府门,用德断私门,结善于百姓修礼于邻邦,那么国家定能兴旺发达。但穆公未能委以重任,只送了一块牛肉作为谢礼,而被拒绝。他再次被推举为国师,但官位世袭、权势滥用,使得朝局日趋混乱,无以德训。因此,他感叹自己如果不能实践自己的大道,那就是做官的一种耻辱,所以坚决辞去。
曾参曾经对他说过:“你跟随孔子的时候,从来没有失去臣子的礼仪,但是你的圣道并没有得到普遍施行。你现在看起来似乎有傲视天下的气概,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地方。”他回答说:“当年我先君在位时,即使周制衰落,也有明确的君臣位置,上下相互维持,就像一个整体一样。如果想要行走我的道路,却不依赖礼节寻求,那么就无法进入。那时候天下各侯争斗,招揽英雄辅助自己。我却在那个时代保持谦逊,让人认为低微,不自夸,让人贬低。这一代不同,一切适宜不同的东西也不同。”
胡母豹向他提醒说:“你好大的志向,可是世上难以容纳,你难道不要顺应时代吗?”他回答说:“不是我的志向太高,而是我所追求的事物并不足够。大众不接受,这是命运所定的。如果为了获得接受而毁弃伟大,这样做就是罪恶。我不会改变自己的立场。”
曾申再次质疑他的行为是否应该屈服于现状,或是抗争到底?亚圣回答说:“只要能够实现我的理想,我愿意这样做。不过,在今天这个世界里,有哪个王侯能与我匹敌?宁愿将身躯屈服于富贵,也要保持高尚的心志,即便贫贱终生。”
尽管如此,他仍旧穿着简朴的衣物生活,并且拒绝了田氏赠予的一件狐皮裘装,因为这可能会影响到他的清白和信誉。他还拒绝了其他人的馈赠,说“和物品一样容易抛弃”——即使身处困境,也不会让自己的品格沦丧。
他的著作《中庸》共四十七篇,对孟轲等多名弟子进行教育几百人。在鲁穆公面前,他解释了自己记录孔子的言论,其中或许有些地方可能带有一点个人色彩,但总体上还是忠实地传达了孔子的意图。而洪兴祖评价这部作品为“真的是孔子的学术”,亚聖则表示这是由于亲耳聆听或通过别人口中听到这些话,因此虽非正统但意蕴仍然保留。此外,由於颜子の早逝、孟子の後繼接掌學問傳承關係,《中庸》的內容與孟子的主張十分吻合,這也反映出亞聖對於孔學傳承上的重要性及影響力。
亞聖終年六十二岁(亦有記載為六十三岁),按照歷史紀年的計算,如果真實如此,那麼當時距孔子過世已經超過七十一年,比起伯鱼早見到其祖父還是個孩子,比起魯穩王時期僅剩八十歲左右的人们長寿多得多。而從魯穀都至衛國期間約為三十三年,加上亞聖卒後的人數,這意味著亞聖至少活到了百余歲。但這些傳記中的年代紀錄並無法完全相信,如果真是如此,那麼亜山應該沒有見過魯穆公即位,更況且亜山本來就在那段时间内已经过世去了。由於宋末封沂水侯,並入顏曾、孟子之后,其尊崇程度可见一斑。在历史长河中,亚圣留下的思想和精神继续激励着后来的士人,为中华文化增添了一份光荣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