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大全述圣事迹
子思,字子思,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儒家五圣之一。著有《中庸》一篇。这位哲人博览古今,有亚圣之才。他曾为鲁穆公出谋划策,对如何利民提出建议,并提出了国治的方针。然而,穆公未能委以国事,只给了他一块鼎肉作为谢礼,子思拒绝了。后来,当穆公再次想任用他为国相时,他却不接受,因为当时官位世袭,习惯于权贵的宠信,不以德行为准则。他说:“如果我不能按照我的大道行事,那就是对我自己的一种耻辱。”
曾子曾经对他说:“你跟随夫子的时候,你从未失去君臣之间的礼节,但你的圣道并没有得到施行。你现在看起来好像有一种傲视天下的心态,这不是可以容忍的事情。” 子思回答说:“在我先祖时代,即便周制已经衰落,君臣之间仍然有固定的位置,上下相互保持,就像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如果想要实践这种方式,就必须执着于礼仪,不然就无法达到目标。但现在天下各侯争斗激烈,都在招揽英雄来帮助自己。我在这个时代不自高地生活下去,人们将会认为我卑微,不自尊的人们将会轻视我。这是一个变化无常、每个时代都有适合自己的问题。”
胡母豹问他:“你喜欢做大的事,但是世上没有人能够容纳你,你为什么不顺应这个时代呢?” 子思回答说:“我的问题不是做得太少,而是我所追求的是太多。不被理解这也是命运中的安排,而为了获得理解而放弃大的理念,这是罪过。我不会改变自己的立场。” 曾申又问他:“你是否愿意屈服于现实,以此实现你的理想?或者坚持自己的志向,即使贫困也一样?” 子思回答说:“实现理想,我很愿意。但是今天世界上的诸侯谁能与之匹敌?宁愿保持高尚的志向即使身处贫贱,也比屈服于富贵更好。”
尽管如此,在卫国期间,他穿着粗糙的衣服吃着简单的食物。他被田子方送了一件狐皮衣裘,但由于担心对方可能不会接受,所以表示“和这些普通的人物一样,将他们像废弃之物一样抛弃。” 当有人提出要让他的遗体成为沟壑中的垃圾时,他坚决反对,说“我虽然贫贱,但不能让自己的身体沦落到这种程度”。
他的作品《中庸》共47篇,对孟轲等数百名弟子进行教育。鲁穆公曾经质疑他的书中记载的话语是否全都是孔子的原话,而子思解释说,无论是亲耳听闻还是通过别人的传述,他都尽力保留了其本意。
洪兴祖评价《中庸》是一部真正反映孔子的学说的作品。在孔子的教导中,“忠恕”是最核心的问题。而孟子的七篇文章主要围绕这一点展开,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从颜回早逝开始,由孔子教授给予曾参,再由曾参教授给予孟轴,最终由孟轴传承至孟子,他们共同构成了儒家的思想体系。
最后,我们了解到根据史料记录,虽然存在一些误差,但一般认为孔夫子的学生伯鱼先逝世,而孙膑(即孙武)见证了孔夫子的晚年。当时鲁穆公已经老迈八十岁,而鲁王威烈王正值第十七年。此外,我们知道孔夫子死后已过十一年,当时鲁穆公还活跃在地面上,不过仅仅只是三十三年的时间。一百零一岁左右算作正常寿命,那么这样的计算也意味着当时不存在关于孙膑和其他学生见证过邓林(即叔弓)和叔带生育的情况,因为他们那是在另一段历史长河里发生的事情。而且,如果真如记载那样只有六十二岁,则根本不足以见证整个历史过程,更何况参加战争及其他活动。
因此尽管文本内容包含许多细节和日期,可以推测确切年代或事件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不过总体来说,这些故事对于了解那个时代以及儒家思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崇宁朝封沂水侯,并入祀孔庙庭;宋末封沂国公,被列入颜、曾、孟三者之后,在颜、曾之前,在孟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