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人物事迹如流百年英杰传记绘彩
三世祖,字子思,历史上被称为子思子。他是曾子的弟子,也是孟子的老师,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中庸》一篇。
夫子闲居时,他叹息不已。子思再次拜见,请问:“您担心我不努力,将来会让祖先失望吗?”夫子回答:“你怎么知道我的想法?”他说:“我从小就对进取有所期待,经常听到您的教导。当父亲分柴火时,我却无法承担,这叫做不孝。我每次想到这点,都感到很恐惧而没有放弃。”夫子听后高兴地笑着说:“确实如此!我无需担忧。世界不会忘记努力,那么它能昌盛吗?”
子思博览古今,有亚圣之才。在鲁穆公的请求下,他提出了可以利于民众的建议。鲁穆公又问他国事可行否?他回答:“如果君主像周公伯禽那般治理国家,将其政治风化开启公共福利,杜绝私门利益,与百姓结好,修好邻国,那么国家将大发祥。”然而鲁穆公并未委以重任,只给了他一块肉作为酬谢,而不是官职。这让他非常遗憾地说:“如果不能按照我的大道行事,那就是为相的一种耻辱。”
因此,他拒绝了,并决定离开鲁国。鲁穆公急切地追求,让人带走他的随从,说天下之主还在乎自己。但是当有人怀疑他的忠诚时,他说:“君子的行为犹如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飞翔。如果君王也这样怀疑的话,就更容易产生怀疑了。而且,因为已经设定了一套天下的君臣关系,我觉得这样的言论有些过头。”
自此之后,他前往卫国。在那里,又有人向他提出批评,说他的志向太高,不适合这个时代。他回应说,“我的问题不是志向太高,而是我自己的能力不足。不被接受,这也是命运所定的。如果为了获得容忍而改变自己的伟大目标,那就是错误。我不会改变自己的立场。”
还有其他的人提醒他,要不要坚持正义与贫贱之间的斗争。他回答说,“要坚持正义,但今天这个世界上谁能真正做到呢?宁愿保持高尚的意志,即使生活困难也不妨碍。”所以,在卫国期间,他穿着粗陋的衣服,每天吃同样的食物。
有一次,一位名叫田氏方的人送给他一件狐皮袍,对于这份礼物表示感激,但又因为可能会引起误解而推辞掉。他解释道“我和人们一样,无论他们抛弃或接纳我,我都不介意”。当有人质疑他的处境时,他坚定地说“我听闻人们把废物扔掉,不值得的人去收拾它们,即便我现在贫贏,也不愿意让自己变成垃圾”。
著作中的四十七篇内容集中在《中庸》上,其中教授了数百名学生。在一次谈话中,鲁穆公曾经指出“你的书里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语,有时候看起来像是你自己的话”,但 子思否认这一点,“这些都是我亲耳听到或通过别人传达来的讲座,它们虽然不是直接引用,但仍然传达出了正确含义”。
洪兴祖评价《中庸》是一本真正体现孔子的学术思想书籍。而曾参则认为“孔子的道德,就是忠恕两者而已”。由于颜回早逝,使得孔子的学术思想由曾参继续继承,然后由曾参教育的孙生继续传递,最终由孟轲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此孟轲写下的七篇文章都强调了《中庸》的重要性。
尽管如此,由于颜回、孟轲以及其他人的影响力不同,他们各自对孔子的理解也有所差异,从简洁深刻到详细周全,再到简约自然,没有哪个人完全捕捉到了所有方面。不过自孟轲之后,没有人能够完整继承这一传统直至今日。此外关于三世祖卒年岁数存在争议,如果按编年通载考,则孔子去世前后时间较长,比如敬王十一年的薨逝与威烈王十七年的丧葬间隔近八十岁,同时若计算三世祖在位时间及死后的时间,其年龄应该超过110岁以上,不过这种统计数字并不总是准确无误。
最终,被封沂水侯,并入祀于孔庙;宋末又被封沂国公,以显赫的地位安放在颜、曾、孟之列之前面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