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精品游目帖王羲之草书长卷全图
王羲之草书书法长卷全图《游目帖》又名《蜀都帖》,以其精美的墨迹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瑰宝。该摹本最初由日本广岛安达氏收藏,但不幸遭受火灾损毁,只有照片留存。此摹本曾被收录于多部著作中,如《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以及《江邨消夏录》,并且在宋、明两朝均为民间传颂。
清乾隆年间,这幅作品进入了内府,并在咸丰、同治年间被赐予恭亲王。后来,它又流转到了日本广岛安达万藏的手中,甚至还有一段时间是由内藤湖南所藏。他曾为此帖撰写了题跋。这份珍贵的艺术品经过多次装裱,最终导致前后隔水缝隙收藏印模糊失去原有的光鲜。
然而,即便如此,该摹本依然保留着一丝神韵。在题签上,有“晋会稽内史王羲之字逸少《游目帖》真迹”的款识,以及无名氏所作的一句赞美:“此真晋泠金纸,紧薄如金,索索有声,与笔阵图相类。”这表明了它当时的价值和地位。
另一方面,也有人对这幅作品进行过审定,他们认为其中包含了一些特别的印记,其中包括钟绍京等人的小印。这不仅增强了该摹本的历史价值,还让人对其背后的故事产生更深入的兴趣。此外,还有一则关于黄素上的黄庭经与此帖相似的事实,为研究者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最令人震撼的是,此篇信札即使是草书形式,其笔力也充满力量,而非软弱或轻佻。每一笔都是精心雕琢,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而明方孝孺就曾赞叹道:“《游目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
总结来说,《游目帖》展现了一种率意自然而非拘泥于规矩的心态,同时又融合了东晋书法家的独特审美追求——将动与静、正与欹、藏与露等对立因素统一体化,使得每一笔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情感。因此,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段历史、一份情感,一种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