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第一美男班彪
现代中国第一美男:权威生平简介
班彪(公元3年~54年),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好古敏求。其祖先于秦汉之际在北方从事畜牧业致富,后来世代从政,并受儒学熏陶。祖父况,举孝廉为郎,成帝时为越骑校尉。况女(即彪之姑)被成帝选入宫中为婕妤。大伯父伯,颇有儒学修养,以“沈湎于酒”谏成帝,官至水衡都尉。二伯父斿,博学,官至右曹中郎将,曾为刘向校秘书。父稚,官至广平相,被王莽排挤而为延陵园郎。这样的家世,对班彪的思想、文化以至态度都有很大的影响.
班彪幼年与其兄班嗣游学不辍,其才名渐显。在西汉末年,为避战乱至天水依附隗嚣,但因隗嚣固执己见而离去,最终投奔河西窦融,并对窦融所主张的策略提出建议。此举对于东汉统一具有重要作用。当光武帝闻知其才,将他召见并任命为茂材,以司徒掾身份参与朝政。他专心研究史学尤好汉代史,与司马迁等大师合作完成了《后传》这部续《史记》的著作,而他的历史思想和史学观点,对后来的《汉书》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一个识世务者,他认为:“穷达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故百姓起事失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同时还论说刘邦兴汉,有“帝尧之苗裔”、“体貌多奇异”、“神武有征应”、“宽明而仁恕”、“知人善任使”等五大特点。他倡导顺应天命,加强中央集权,同时批评那些追求个人功利的人。
在两漢之際的歷史形勢中,他支持劉秀統一中國,並撰寫《後傳》,鼓吹「王命」,促進統一,上是識世務者,其思想上是个正統論者。
學術思想方面,他從小接受儒家思想,在對待歷史與文學時顯得非常慎重。他認為司馬遷在《資治通鑑長編》中的觀點存在一些偏差,如崇尚黃老學說而輕視孔孟之道,這些觀點在他看來是不合理的。但同時他也承認司馬遷是一位優秀的歷史學者,因為他能夠客觀地記錄歷史事實,並且他的文筆流暢、語氣自然。
總結來說,一個國家或民族最好的選擇是順應天意,即便是在艱難困苦的情況下,也應該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信仰,而不是盲目追求個人利益或權力的增強。在這樣的心態下,他們才能走向真正繁榮昌盛的地步。而這種精神也是當時東漢復興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個時代背景下的典型人物。
最後,由於病痛不幸去世,但他的貢獻仍然被後人紀念,他留給我們的是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作品,其中包括詩歌、小品文和文章等,這些作品反映了當時社會風貌和作者自身情感體驗,以及對未來希望和憂慮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