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所有的人物中又有哪一个像欧阳生一样
他字和伯,千乘人也。事伏生,授倪宽。宽又受业孔安国,至御史大夫,自有传。宽有俊材,初见武帝,语经学。上曰:“吾始以《尚书》为朴学,不好;及闻宽说,可观。”乃从宽问一篇。
欧阳、大小夏侯氏学皆出於宽。宽授欧阳生子世世相传至曾孙高子阳,为博士。大夏侯氏学则由张生授夏侯都尉,都尉授族子始昌,再传族子胜,为大夏侯氏学;胜传从兄子建别为小夏侯氏学:三家皆立博士。
鲁人孔安国传《古文尚书》授都尉朝,朝授胶东庸谭,为《尚书》古文学,但未得立官。此外,还有一位名叫地馀长宾,以太子中庶子授太子的身份后成为博士,并论石渠。
元帝即位后,其侍中的地馀因其廉洁著称,被贵幸待遇。他告诫其子:“我死后,你不必接受官府送来的财物,要保持清白。”他的九卿儒者家族以廉洁著称,可见他们对清正廉明的态度是怎样的严格要求。
自欧阳生治《尚书》至欧阳歙,一共八代,他们都是以研习《尚书》而闻名,这段历史被称作“欧阳八博士”,也被称作“欧阳尚书学派”。这些人的努力使得《尚书》的研究更加丰富多彩,其中六座墓葬位于广饶县城西南2.5公里的广饶镇东冢头村东和村北,以及李鹊镇小张村北和南赵村东的一座各有一处墓葬,而另一座位于李鹊镇南赵村东。这段历史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汉代末期到隋唐时期,由于种种原因,这支千乘县的奥阳城逐渐衰落,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在当时,有一位名叫裔孙的地余,他继续了祖辈们的事业,在郡教授数百人,最终官至大司徒。而他的儿子政,则成了王莽时代讲学的大夫之一。这份对于学习与教育的热爱,无疑是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