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同一天不同情名家笔下的节日与老子道德经中的智慧交响
刘芹:“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一年一度,端午又至。如同一个民族的精神安寨,不管是“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还是“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端午节总是充满文学情怀与民俗趣味。让我们走近梁实秋、汪曾祺等名家,通过他们动情的笔触感受不一样的端午……
汪曾祺:汪曾祺是作家队伍里很有特色的一个,他被称为作家中的“吃货”。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中国味儿”,笔下的端午节也透着一股浓浓的“咸鸭蛋味儿”。在散文《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了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沈从文:沈从文是湖南凤凰县人,在其代表作《边城》中,就有对湘西小镇端午节风俗人情的精彩描写。妇女、小孩子要穿新衣,上额画王字,用雄黄酒蘸涂;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军民自由下水捉鱼……沈从文在《边城》中的短文《端午日》中,描写了极为热闹的人群聚集场面,并展示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情景。
梁实秋:梁实秋也是个吃货。他在散文集《雅舍谈吃》中,不仅描写了各种珍馐,即便是菠菜、茄子之类的小菜,也写得有色有味。谈及端午,他把它定义成了“粽子节”。
迟子建:迟子建是在故乡记忆深刻地回忆起了自己童年时期包粽子的往事。在她的文章里,她还提到了自己听父亲讲解关于屈原传说的心生疑惑:“你们凭什么认为鱼吃了粽子后就不会去吃人肉?”
苏童:苏童则怀念祖母给他脖颈上挂着的小脚粽。在他回忆录《祖母的一季》的篇章里,他描述了一幅温馨而宁静的情景,那是一种对于过去美好瞬间永恒追求与怀念。
张恨水:“粽”与“高中”的谐音自古以来就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而张恨水在他的文章《现代青年》中,则以此作为故事背景之一,让读者体会到那份父母对于孩子未来发展期望所寄托的心意。
最后,我们还有贾元春赠扇于宝玉这个典型案例,这不仅体现出那个时代人们送礼习惯,更反映出文化传承和家族间感情纽带强化的一种方式。
每个人心里的这段历史,每一次重复,都蕴含着一种无言却深远的情感共鸣。这正如老子的道德经所述,“知止而后有定知静而后能安知足而后能长。” 在不同的时间点,无论如何变化,只要心存敬畏自然、尊重传统,我们这些共同创造出的文化瑰宝就会历久弥新,为我们的灵魂提供力量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