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草书佳作王羲之的艺术奇迹
王羲之《雨后帖》是一件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书法作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帖呈五行草书尺牍,末款署名“羲之”,并附有“世南”、“贞观”两墨印,以及“志东奇玩”、“四代相印”、“绍兴”小玺和清朝内府请藏印。然而,该作品在古刻丛中未有记载,并无元以前的题识或记载,因此被视为伪作。
据清初吴其贞所著《书画记》,此帖展现了沉重古雅之气,但纸色与墨水染色不自然,是一件伪品。而安歧在《墨缘汇观》中则认为这是唐代模仿的作品,以其流畅运笔、结构松懈的手法来支持这一说法。不过,由于水平并不高,而笔下的转折和顿挫却显得非常自然,这可能是临写而非直接钩摹。
专家鉴定表明,该帖使用的是竹纸,这种纸张直到北宋中期才开始制造。此外,上面的铃藏印中的“世南”、“贞观”两个唐代墨印均为手绘,而苏辙所署的“志东奇玩”、“四代相印”的北宋伪印,则经考证属假冒。而唯一可信的真实标记是南宋时期的小玺字样——绍兴。
综合这些证据,可以推断出该帖最早出现时间大约是在北宋末期,是通过临写技术制作成的一份名人书迹。这份作品虽然存在争议,但依然引发了众多学者对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史研究的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