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少年立志中国名人录名单查询在大自然中寻根溯源
重新表述:孔子的少年立志:文化生命的开端(图) 刘伟见 刘伟讲论语课 十五岁立志,是少年孔子文化生命的开端。古人讲“知止而后有定”,有了志向就有了奋斗的目标,人生才不会虚度。孔子甚至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即三军可以没有统帅,一个人不能没有志向。可见古人认为立志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关键的。
一位年轻人可以致力于学习、致力于商业,或致力于政治,这些追求都无可厚非,但每种追求都有正面和负面的两方面。正面的就是坚定的决心,而负面的则是不持之久远。在儒家思想中,“心之所之谓之志。”这意味着我们的追求必须来源于内在,这样才能坚持到底。
那么,我们应该将目光投向何方?那就是正道。在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们应遵循的一条道路。如果你只顾自己,那只是暂时的好处,最终会导致不稳定和破坏。而如果你能够照顾到别人的福祉,同时国家也能繁荣昌盛,那么你的生活才真正充满价值和意义。
儒家强调的是一种叫做“志欲”的辩证法,它指出我们的决心与短期目标之间存在两个维度,即使在达到同一目的上也有差异。“志”指的是那种能够承受挫折,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只为了一件事情坚持不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放弃。而“欲”则是那些短暂且易变的情感,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放弃,一旦成功就会变得自大狂妄。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许多人的梦想仅仅停留在物质财富或权力的层面,这都是外在驱动下的表现形式。
当然,我们谁也不可能完全割舍个人利益去为了世界事务付出努力,因为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基于某种程度上的个人利益来进行思考和行动。如果说某个人声称自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那么这种言辞往往带有一定的虚伪色彩,因为这样的行为背后通常隐藏着更大的私利。他是在用装模作样的方式来让他人认同自己,以此来获得更多更大利益。
王莽便是一个例证,在未取得帝位之前,他表现得异常清廉,不愿意为自己的私利牟取任何好处。但当他掌握了全部权力之后,他却开始滥用权威,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合法性基础,从而显示出了伪君子的本质。在儒家的眼里,这样的行为应当被警惕并加以批判。
为什么说孔子主张从年轻的时候就要“志于学”呢?程颐曾经这样解释:“即使连孔子也是‘由学而至,所以勉进后人也’”。这强调了学习对于个体成长至关重要的地位。而孟子进一步阐述:“少年‘志于学’可以‘ 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也’。”这意味着通过学习培养起对知识永恒探索的心态,使人们能够不断地从学问中找到乐趣,从而形成了一种持续不断地学习的心理状态。这就深化了信仰与实践之间紧密相连,让人们确立了一种长期投入教育领域中的热忱与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