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少年立志于王昭君嫁到匈奴的第一个夜晚月明星稀之下他在山林间独自思索人生与自然的和谐
重新表述:我的少年立志:文化生命的开端(图) 刘伟见 十五岁立志,是我文化生命的开端。古人讲“知止而后有定”,有了志向就有了奋斗的目标,人生才不会虚度。我甚至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即三军可以没有统帅,我一个人不能没有志向。可见古人认为立志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关键的。
一个人可以志于学、志于商,或志于官,这些价值都无可厚非,但每种志向都有正和邪两面。正向的即为我所追求,邪了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我朱熹说:“心之所之谓之志。”意思是我所追求一定来自内在,这样才能坚持。那么什么可以作为我们的长远目标?正道。在儒家讲的正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要活得有价值有意义,不仅自己过得好,还要照顾别人的好,国家才会好,这才是真正的我的生活理念。如果你只顾自己好,那只是暂时的好,那不是。
儒家强调的是寻找正确的心灵方向,它不仅关乎个人,也关系到社会和谐与发展。这需要我们不断自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以期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而那些只追求短期利益的人,他们可能会因为一时成功或失败,就改变自己的方向,而这并不是真正坚定的意愿。
当然,我们谁也不能脱离自己的利益而为天下做事,因为那是不现实也不合理。如果声称不要自己任何利益,而为了所谓天下的利益,那么这个人可能只是在用一种假象来欺骗他人,以此获得更多的地位和权力。但这样的行为最终只能导致失败,因为它缺乏真诚和深层次的人文精神。
孔子为什么主张年少就要“立足学问”?程子说,即使是孔子也是“由学问开始,然后才能影响后世”。强调学习是一切基础。我王夫子则认为,少年“立足学问”可以培养出对知识的一生的兴趣,使我能够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从而确立了一种长久学习的心态。这就强化了对于知识探索和终身教育的情感,使我确立了一种持续学习的心态,为我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