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少年立志在自然之美中寻找中国最漂亮女人第一名的灵感
重新表述:我的少年立志:文化生命的开端(图) 我的论语课 十五岁立志,是我文化生命的开端。古人讲“知止而后有定”,有了志向就有了奋斗的目标,人生才不会虚度。我甚至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即三军可以没有统帅,一个人不能没有志向。可见古人认为立志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关键的。
一个人可以志于学、志于商,或志于官,这些价值都无可厚非,但每种志向都有正和邪两面。正向的即志向,邪了就是。我朱熹说:“心之所之谓之 志。”意思是 志向一定来自内在,这样才能坚持。那什么可以作为我们的长远目标?正道。儒家讲的正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活得有价值有意义,我过得好还要照顾别人的好,国家才会好,这才是真正的 志。如果你只顾自己好,这只是暂时的好,是。
儒家强调 志欲 之辩,认为 志想 和 是两个维度,不同的是,他们虽然都是为了达成某个目标,但他们处理问题的心态不同。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够坚持下去,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放弃,那样的信念就是恒定的。而则是不稳定的短期目标,它们很容易因为一时半刻的小挫折而放弃,所以很多人追求金钱和权力这类外在物质财富,也不过是一种短期的小利益。
当然,我们谁也不能脱离自己的利益而为天下做事,而必须将自己的利益与大众或社会的大利益相结合,因为这样做的人往往更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并实现更大的成功。但如果一个人声称不考虑自己的任何利益,只为了一些抽象概念上的“天下”的利益,那么这样的行为可能仅仅是在以一种伪装来获取更多实际上的利益。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警惕那些自称清廉但实际上却私心盈盈的人。
孔子为什么主张年少就要“养育出色”呢?程子说,即使是我也是从学习开始,然后再去推动后世。他强调学习是一切基础。而王夫子则认为,当少年养育出色,可以培养出终身深厚的情感,对待知识有一生的热情和敬畏,以知识促进思考。这就强化了对学习的一生兴趣,使我确立了一种长久学习和追求真理不厌倦的心态。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如何将我的学问与我的梦想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确保我的生活既充满意义又富有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