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寒食帖背后东坡一生的风雨与思考
《寒食帖》背后:苏东坡一生的风雨与思考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名人叫苏轼,他以其才华横溢和深邃的文化成就,成为千古传颂的文学巨匠。他的《寒食帖》不仅是他书法艺术的一次高峰,更是对中国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的一大贡献。
每当这幅珍贵文物被展出时,人们都会围绕它赞叹不已。有时候,我会想,这份作品对于提升我们对中国书法审美的理解和欣赏,其价值之重,实在令人感激涕零。我甚至希望能在家中设立一尊苏东坡的塑像,每日供奉鲜花,以祈愿文化传统得以永续。
苏轼的书法豪迈不羁,如龙飞凤舞、鲲鹏凌空,让历代书家赞叹不已。黄庭坚曾评价:“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董其昌也说:“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主要是说,苏轼的书法造诣广博,大开大合,为艺术传统提供了不可磨灭的审美境界,并打开了人们心灵翱翔天地的大门。在《寒食帖》的“年”、“中”、“苇”等字里,我们可以看到信笔而书、飞扬跋扈、豪气干云的情景,就如同杜甫描述公孙大娘舞剑器一样,“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然而,有些人模仿他的行草,但却忽视了行气开张内蕴,不啻丑女涂脂抹粉,使人失笑。这让我想到,无论是在写作还是挥毫泼墨,都必须结合形式与内容思想与神韵辞令与笔墨才能创造出真正值得称道的作品。
读过《寒食诗》二首,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经历的人生困境,这两首诗写他遭受乌台诗案之后,在黄州生活三年多的情况。他用这样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的苦难情绪:
第一首:“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
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
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
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
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
病起头已白。”
第二首:“春江欲入户,
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
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
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
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
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
死灰吹不起.”
这些词句描绘了一种被动无助的情形,以及一种生命即将结束前夕的心态。但就在这个低谷时刻,一位地方领导徐大受带来了新的希望,他给予了东坡生活所需,也点燃了他心中的希望火焰。这份援手让东坡能够重新振作起来,用幽默自嘲的手法记录下这一切:
临皋亭中一危坐,
三见清明改新火.
沟中枯木应笑人,
钻斫不然(燃)谁似我.
黄州使君怜久病,
分我五更红一朵.
从来破釜跃江鱼,
只有清诗嘲饭颗.
起携蜡炬绕空室,
欲事烹煎无一可.
为公分作无尽灯,
照破十方昏暗锁.
这里描述的是从寒食节到清明之间的一个变化过程。当年的禁火规定到了清明之后才能再次点亮火焰,而这一次徐太守带来的新火,是对这段时间内最大的慰藉,也让东坡找到了继续前行的心理力量。在这场面临困境时获得救赎的人性体现,我们可以窥见到作者精神世界深邃复杂的一面。
最后,我想提及一个关于苏轼与徐太守交往的小故事。当时,他们一起饮酒于江边,那夜正好风露浩然,对着星河长啸声响四方。而这个故事,也反映出了他们之间友谊之深厚和相互扶持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