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无华最重要回到本来的朴实就是道探索中国道教名山的自然之美
在探索中国道教名山的自然之美时,我们不禁思考,朴实无华最重要。它不仅是心理、生理层面的修养,更是行为上的追求。人性本来就很朴实,所以那些被后天环境污染的人,是不是应该回归到本来的朴实呢?老子曾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这意味着原始的木头没有经过雕琢,没有人的加工,而人性也是这样。
我们上古的祖先们,就生活在“道”的世界里,所以他们不需要修道,因为每个人都有“道”。那个时代也不需要宗教,因为每个人都在“道”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精神文明越来越退化,而物质文明却不断进步。这让我们反思,在东方文化史上,是否认为人文文化是在退步?
当我们将“朴实无华”深入思考,它似乎解释了物质文明的兴起和精神文明的退化。在《易经》中孔子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说明了人类原始本来的状态就是“道”,不需要有仁义这些名称。而当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一直到极点后,就会回转回到本位,这正如江水东流去不回一样。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人类思想和精神文明要复古,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希望永远坏下去,也不是正确答案。因为,“苟日新,又日新”,不断前进直至达到极点,然后又会返回到原点。这就像一个人吃饱了之后,不再想吃任何东西一样。
真正的大丈夫走的是实在路子,只有修行才能达到这一境界。“道”就是把一切知识统统丢开,聪明智慧都丢掉,回归到朴实无华。“去彼取此”,抛弃外表华丽的知识,找回生命本来的朴素。
老子的榜样是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即回到妈妈怀抱时期那种不知道什么都不懂的地步。你骂他时他笑笑,不分昏醒与醉,无所谓赞扬或责难。这正如牛奶与剩菜混在一起,他也不分别,就是回到那样的身心状态。
最后,让我们记住老子的另一句话——大智若愚,这并非笨拙,而是一种诚恳纯朴的情怀。不论你多么聪明,都不要自作聪明,最终导致调皮捣乱。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会理解为什么大智若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