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书法家第一名王羲之的丧乱得示二谢帖
王羲之书法艺术欣赏:《丧乱得示二谢帖》与其摹本的魅力
在唐代,内府珍藏了一份双钩填墨摹本——王羲之的《丧乱得示二谢帖》,这份作品后来被遣唐使带到了日本。奈良时期,它在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中流传至今,那里的一纸右端竟然刻有日本桓武天皇(737-806)的”延历敕定”朱文印。这件艺术品原本是一卷,现在被改装成轴形,合集了“丧乱帖”,“二谢帖”,和“得示帖”这三通尺牍。
2006年3月,《丧乱得示二谢帖》中的《得示帖》的摹本,在上海博物馆展出,让公众见证了这份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该摹本采用纸质材料,长28.7厘米,有4行32字,用的是行草书风格,由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收藏。值得一提的是,这篇作品与《丧乱帖》、《二谢帖》共享同一张纸。
释放文字深意,我们发现“得示”指向知足者心中犹存不足感,而作者则表达自己自认为劣等。在明日启程前,他不愿触及雾气,所以决定迟些时候再散去,并以此作为告别。此外,还有两篇其他作品:《丧乱帖》的行草书摹本,以白麻纸为材,其纵向长度也为28.7厘米,有8行62字。
其中,“羲之顿首”的署名下,是对丧失亲人、面临绝望和痛苦生活状态的强烈抒发。他用自己的笔尖描绘出那份悲痛难言的情景:“号慕摧绝,痛贯心肝”,并表达了无法言说的哀伤。而另一篇是《二谢贴》,也是一个关于爱情和离别的话题,其中包含了对未来的忐忑不安,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王羲之一代书家的高超技艺,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个缩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往昔、感悟现在、预见未来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