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吉道教三大创始人中的净明宗师于自然之中寻得真理
黄元吉,字希文,是一位在元代活跃的净明道士。他与同为净明宗师的黄天麟(讳权公)是好友。黄元吉出生于江西省丰城望族,在西山玉隆万寿宫接受了朱尊师和王月航的教导。随后,他又得到了刘玉器的指点,就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他。在刘玉临终前,刘嘱咐黄嗣承担教义职责,因此在西山建造了三座坛,以便教授弟子。
至治三年(1323年),黄元吉访问了京城,并获得了一些官员和士大夫的赞誉。泰定元年(1324年),张嗣成推荐他给元廷,并称赞他为“宜表异之”。然而,这份荣誉尚未被正式颁布就被撤销,原因是玄教大宗师张留孙希望他留下来继续他的工作。
最终,黄元吉选择留在崇真万寿宫并在那里去世。他遗嘱火化,并将遗剑带回西山,由徐异继承他的位置成为第三代传人。尽管如此,他毕生的努力都是为了阐释和发扬刘玉学说,其中包括净明忠孝学说的观点。这套学说由陈天和编纂成《中黄先生问答》,收录于《净明忠孝全书》第六卷中。
根据他的理解,只要能够除去欲望,那么内心就会达到一种纯洁状态,而外界行为也会自然而然地变得完美无瑕。他认为修行者应该通过内外兼修来达到这种境界。而对于所谓的“真人”,他解释道:“净明教中的真人,不仅仅是能吐纳、休粮、辟谷的人,更重要的是能够克制自己的愤怒和欲望,将自己的本性恢复到理性之中,与天地保持平衡。”
关于善恶因果的问题,他回答说:“做善事会得到百种福祉,而做恶事则会遭受百般苦难。一家积累善行必定有余庆,一家积累不善必定有余殃。”总结来说,无论一个人是否有罪福因果,都取决于他们过去所作出的行为。
除了这些思想之外,黄还整理并编辑了《玉真先生语录》,这是一部包含内集、外集以及别集三个部分的小册子。这部作品收集了刘玉的一些言行,以及一些其他相关内容。此外,还有一部名为《净明忠孝全书》的经典作品,由 黄编写,为第三代传人的徐异校正。这两部作品都是净明道的一个基本参考资料,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