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一种灵魂的流动王羲之草书游目帖抒情长卷全图
王羲之草书书法长卷全图《游目帖》:抒情长卷全图,蜀都帖摹本墨迹,纸本,11行102字。原藏日本广岛安达氏,因火灾遗失。历入《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江邨消夏录》,刻入《淳化阁帖》、《十七帖》、《三希堂法帖》。宋、明两朝流传民间,清乾隆年间入内府,赐恭亲王后归日本,再被内藤湖南题跋。此摹本经过多次装裱,其前后隔水缝印模糊不清,有乾隆御玺、恭亲王印多方。
其前外题签为“晋会稽内史王羲之字逸少《游目帖》真迹”,下有无名题跋:“此真晋泠金纸紧薄如金索索有声,与笔阵图相类载在襄阳待访录。” 帖尾有守和审定题跋:“钟绍京书印二字小印钟盖唐越公也晋谢奕桓温三帖并黄素黄庭经上俱有此印见米元章宝章待访录。而黄庭经今藏韩雷州处予屡见之尤可据证耳。”
此信札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在信中,他表达了对西土山川奇胜的向往。周抚,为东晋名将周访之子,以勇武著称,被封为益州刺史,并与王羲之保持着密切联系。
这幅草书作品以其妍美而不柔媚、矫捷而不轻佻的风格著称,不仅求雄强而不强作怒张,而且巧妙地表现出一种自然非凡的情趣。这正如明方孝孺所赞赏的那样,“《游目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 此作品展现了王羲之一流技艺,同时也体现了他率真自然的艺术风格,使人感受到他的深湛功力。
101个字,每一个形态各异,都充满变化与多姿。本篇草书虽“意多于法”,却又蕴含精熟草书法度,每一笔每一划都生动活泼,从自身胸襟中流露出独特韵味。笔锋到处皆点画振动,以阴刚与阴柔统一,在笔下勾勒出东晋时期特有的审美标准,将对立因素融合成一体,即收放自如、动静结合。
可以说,这部作品在艺术成就上绝非普通,它甚至超越了其他名作,如《十七帖》,展现出了匀称和完美,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