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彪曹魏时期著名文学家创作了史记和汉书对后世历史文献的编纂有着深远影响
班彪:东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与史学家,生于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字叔皮。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好古敏求,对儒学有深厚的修养。其祖先在秦汉之际积累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财富,为后来的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父稚虽然曾因王莽而遭排挤,但他依然保持着高尚的情操。
班彪与兄长班嗣并肩游学,两人才华横溢,被誉为“文星”。在西汉末年,他避乱至天水,与隗嚣建立联系,试图劝说隗嚣归顺汉室。他著作《王命论》,强调“穷达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认为天命是决定一切的力量,并且批评那些不顾天命而进行起义的人。在此基础上,他还撰写了《后传》,继承和完善了司马迁的《史记》。
班彪对司马迁的评价是既肯定其历史研究能力,又批判其思想观念。他认为司马迁虽能善述事理,但崇尚黄老之学、轻视五经典籍,这些都不是良好的史学态度。他自己的作品则以严谨、尊重五经著称,如他的赋作,以抒情为主,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动荡状态。
在光武帝刘秀统一中国过程中,班彪投靠刘秀,对窦融政权忠诚,有助于河西地区抵御隗嚣。此举被视为功绩之一。光武帝召见他后,将他提拔为县令,再任司徒掾。这期间,他多次提出政治建议,如关于护羌校尉、选置东宫及诸王国官属等问题。
尽管未能完成全部续书,但他的贡献对于编纂完整的史书仍不可或缺。在两汉交替时期,其弟子继续他的工作,最终形成了一部系统完整的历史文献。作为一个集文学与史学双重才能的大师,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