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世界前100位名人事迹物品场景
我,三世祖,字子思,被后人尊称为亚圣。我的老师是曾子,我又教导了孟子,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传承者之一。我著有《中庸》一篇,这部作品深刻地阐述了孔子的思想。
有一次,我闲居时,不禁感叹万分。我的学生子思拜访我,请问:“您不希望您的后代继续修行,将来会不会辱没您的名声?”我回答说:“你怎能知道我的心意呢?”
他接着说:“从小到大,我一直在努力学习,您的教诲。我看到父亲辛勤地干活,而我却无法承担这样的重担,这叫做不孝。你每次提醒我这点,我都感到很害怕而没有放弃。”我听后非常高兴,说:“确实如此!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世界上的人们若不坚持他们的信仰,那么他们怎么可能昌盛起来?”
子思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对古今知识有着全面的了解。他被鲁穆公请来商议国家大事,但当他提出一些能够利于民众的建议时,鲁穆公却告诉他,“不要去除那些非法的事物。”然后鲁穆公又问他“我们的国家能否兴旺发达?” 子思回答说,“如果你的君主像周公和伯禽那样治国,你就应该按照他们的方式行政,开创公共福利,同时杜绝私利,并以恩德感化百姓,与邻国保持良好的关系,那么国家定能迅速繁荣。”
但是,当时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发展,因为臣下都习惯于世袭制度,对权力的争夺已经习以为常。这让子思感到遗憾地说:“如果作为国相,我不能施行我的伟大理念,那将是我作为国相最大的耻辱。”所以,他拒绝了这个职位,并离开了鲁国。
曾子的学生尝试向他解释道:“记得吗,在我们跟随夫子的时候,我们从未失去臣子的礼节,即使圣人的道理也未能普及现实。如果你现在仍然自视甚高,就会让人们怀疑你的诚意。”
但子思坚持自己的立场:虽然时代变迁,每个时代都有其适宜之处。但是,如果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就不能忘记礼节。在那个充满争斗和英雄征服气息的年代,要是不自负,也许别人会看轻你;要是过分自负,也许人就会贬低你。因此,无论如何,都应该保持清醒头脑。
胡母豹嘱咐他说:“你的志向太高,社会难以容纳,你为什么不顺应时代潮流呢?”然而,子思坚持己见,他认为问题不是他的志向太高,而是他的志向并不够宏远。他不同意为了迎合社会而改变自己,只因为改变自己不过是在为罪恶服务。
曾申再次询问他是否愿意屈身以伸正义,或抗衡命运以维护自身尊严?但无论如何,都不能背离自己的原则。当卫国的一个官员送给他一件狐皮裘衣,以示慰藉,他婉言谢绝,因为那意味着接受污浊的手段。而在贫困中,他宁愿穿着粗糙衣服也不愿成为社会垃圾中的一个。
最后,由于四十七篇文章集结成书《中庸》,教授数百名门生,其中包括孟轲等著名人物。当有人质疑这些话语是否真的是孔子的口语时,子思回应说,它们既来自亲耳所闻,又来自其他人的传述,所以尽管它们可能不是正宗的话,但其精神依旧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