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人物事迹在历史的物品中流传不息
我,孟轲,曾经师从子思,他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之一,为儒家五圣之首。子思的教导深刻而简洁,他博览古今,有亚圣之才。他曾向鲁穆公推荐了一条利于民的政策,那就是取消所有非法的事物。鲁穆公对此感到困惑,询问他国家能否兴旺发达。子思回答说,只要君主能够像周公和伯禽那样治国,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广施惠政,同时杜绝私门的利益,与百姓结好,与邻国修好,那么国家定能兴盛。
然而,当时世袭制度使得官位往往被滥用,不以德行为准,所以子思不愿意接受这份职位。当鲁穆公再次想任命他为相时,子思拒绝了,说自己不能在这个位置上实践自己的大道,这会成为一个耻辱。他于是离开了鲁去到了卫。
曾参曾经批评过子思说:“你有傲视天下的气概,但你的行为却难以得到世人的容忍。” 子思回答说:“过去我们先君还维持着周朝的制度,而君臣之间还有固定的秩序。但现在各诸侯争权夺势,都招揽英雄辅助自己。如果我不自居高,让人下士,我就会被人看轻;如果我自居高,也会被人贬低。这时代不同,我们应该适应。”胡母豹也劝他说:“你太追求伟大,但是世界无法容纳这样的个性,你为什么不顺应时代呢?”但子思坚持己见,不愿改变自己的志向,即便是在贫贱中也不愿屈服于富贵。
后来,他在卫国住着破旧的衣服,只吃粗糙的食物。田叔给他一件狐皮裘衣,他害怕对方不会接受,就说:“我的价值就像扔掉的一件东西一样无所谓。” 当有人请求他的书籍时,他表示:“听闻人们抛弃垃圾,而那些不肖的人却收集它。我虽然贫穷,但实在无法把自己的身体当作垃圾处理。”
最终,孟轲将这些记载编纂成《中庸》四十七篇,并教授数百名学生。在其生前,其作品就已经受到重视,被认为是孔子的真实学术成果。而至今,《中庸》的智慧依然启迪着后世,使人们知道如何做到忠恕,是孔子的全部道德教义。此外,由于颜回早逝,其学问传给了曾参,再由曾参传授给了孟轲,因此孟轲所讲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从老师那里继承来的,这些知识与孔子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