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草书王羲之的字画基础
王羲之《雨后草书》:故宫藏品的字画谜题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着一幅名为《雨后帖》的作品,这是一件令人惊叹的文物,它不仅展现了王羲之的草书艺术,更是古人临写技艺的典范。该作品尺寸为25.7×14.9厘米,经过细致考证,其真伪问题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话题。
这幅帖子是一篇五行简短的尺牍信件,其中末尾有“羲之”的署名,并附有“世南”、“贞观”等唐代墨印,以及“志东奇玩”、“四代相印”和“绍兴”的小玺印记。这一切似乎都指向了一份完美无瑕的地契或文献,但事实上,却隐藏着一段复杂而迷人的故事。
首先,该帖未曾被收录于古刻丛集中,也没有元以前的题识或记载,这使得它显得有些异常。清初吴其贞在他的著作《书画记》中提出了怀疑:“此书法沉重古雅,而纸色墨水所染,以为伪。”安歧则在他的著作《墨缘汇观》中认为这是用唐代模仿制作出来的一张纸面。而当时的人们通过细微分析发现,即便水平不高,但笔法中的转折、顿挫自然流畅,是临写出的产物,不像是简单的手工钩摹。
其次,该帖所用的纸张经专家鉴定是竹纸,这种材料是在北宋中期以后才开始制造的,因此它不能证明这就是真正属于那时期的事物。再加上那些铃藏上的印章,“世南”、“贞观”的两个唐代墨印都是用墨笔勾勒出形状;而苏辙时代出现的小玺上的“志东奇玩”和“四代相印”,经过仔细比较,被认定为伪造。而只有南宋留下来的那枚小玺上的“绍兴”,被确定为真迹。
综合这些考证结果,可以推断出,《雨后帖》的创作时间大概处于北宋末期,它并非直接来自王羲之的手笔,而是通过临写技术手工制作成的一份假冒名人的书迹。在这个过程中,无论从材料、技巧还是文化背景,都体现出了那个时代对传统艺术追求与创新精神的一种结合。这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字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如何通过审视每一个细节来揭开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