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鉴赏心得体会王羲之草书雨后帖(古人临写)
王羲之《雨后帖》是一件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书法作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帖呈五行草书尺牍,末款署名“羲之”,并附有“世南”、“贞观”两墨印,以及“志东奇玩”、“四代相印”和“绍兴”小玺。此外,还有一些清内府请藏的印记。然而,这份作品被认为是伪造的,有几个理由支持这一结论。
首先,该帖未能在古刻丛中找到记录,也没有元以前的题识或记载。这表明它可能是在较晚的时候制作出来的。清初吴其贞在他的《书画记》中曾经指出:“此书法有沉重古雅之气,其纸色是墨水所染者,以为伪物。”安歧也在他的《墨缘汇观》中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这是唐代模仿出的作品。
其次,从笔触来看,虽然水平不高,但笔法中的转折和顿挫感很自然,这更像临写而非直接抄袭。纸张上的颜色深褐且显得呆滞,不够自然,如同吴其贞所言,是用旧色的方法染成的。
再者,专家对这张纸进行了鉴定,并确认它是竹纸,这种类型的纸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中期之后。而那些铃封上的印章,“世南”、“贞观”的两个唐代墨印都是用手工技巧绘制出来,而苏辙签署的小字则被认定为伪造,只有那一枚小玺上的“绍兴”的标志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事实。这一切都让人怀疑该帖真正的是不是由王羲之亲自书写,而只是以他为榜样的临摹品。
综合以上考量,可以推断出该帖大约是在北宋末年时期才产生的一份临写作品,它试图模仿古人的风格,但实际上不过是一种现代人为了纪念和赞美古人的艺术行为罢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这些伟大人物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可以从他们的手迹中学到关于艺术、审美与文化传承等方面宝贵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