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经典之海儒释文化的流域交流与融合的江河比喻
从战国至东汉,诸子百家并起,思想文化繁荣。儒墨并称“显学”,道教自成一格。佛教东汉明帝传入后,与儒释道形成鼎足之势。本土化与接受过程中,本土文化的短板得以补强。外来宗教与本土思想如何相互影响,是其生命力的体现。本土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也是其特质的显现。
博学士牟融、僧人支道林等人,都清醒地认识到各家的价值,不妨并存。唐代思想开放时期,文士们兼采多方面元素。宋代三教互补相融观念深入人心,理学开山祖周敦颐借鉴了佛学与道家的思想建立理学框架。而明代王阳明的心学则是融合三教的产物,其心学理论如“阳明四句”体现了儒、释、道三家哲思。
少林寺《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展现了三家相辅相成之意,而实际上在五台山某寺、大殿中央供奉着孔子与老君坐像;武当山金顶侧殿中左右供奉观音及吕祖,无分彼此。这些例子表彰了中华文化中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非常值得珍视的优良传统。
佛教本土化后的增强生命力,并且成为世界佛教中心,这一和平跨文化交流过程,对于人类文明史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此种交流丰富华夏精神世界,对许多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如苏轼利用会通三教提升自身水平,或李卓吾提出解放主张成为晚明领袖。在这两千年间,本土固有儒释道与佛教学习之间冲突轻微,而彼此借鉴吸收融合为主流,为中华优秀传统提供了一面镜子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