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龙屋的现代面貌社会中的罕见震撼之景
作为一位历史爱好者,我深入探索了广东省兴宁市坭陂镇汤一村的进士第,这座典型的客家围龙屋,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经历三代扩建至今。该屋原名“荣秩第”,后因王如柳武进士,更名为“进士第”。2009年,被列为兴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兴宁十大古民居”之一。
我被深深吸引于这里的人物故事,特别是王杞薰,他不仅是一位武进士,还曾担任御前侍卫,因其身材魁梧、声音洪亮,以及在宫殿传胪中的表现,深得嘉庆帝的信赖和赏识。他的父亲曾被授予武德骑尉,并敕赐儒林郎,而他自己则擅长大刀,使用的大刀长达3.5米重188斤,一直存放在祖屋上龙厅,但遗憾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它已被改作劳动工具。
这座宏伟的建筑占地面积近22000平方米,以二层建筑闻名,全屋计有房300间、28个天井、3个主厅、2个化胎等。其布局讲究,“负阴而抱阳”,坐南向北,与周围山峦形成和谐融合。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客家人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每间书院都承载着丰富的人文脉络。
全体结构采用灰沙、石料夯筑,外墙厚达42厘米,为土木石结构,其厚实与坚固令人印象深刻。而堂号“三槐堂”的对联自拟23副,对仗工整寓意深刻,是这座古老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逢除夕,都会由当地文人书写并张贴于指定位置。
总之,这座客家围龙屋不仅是历史见证,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们能够窥见过去人们生活方式及文化底蕴。我相信,无论你是一个历史学者还是一个寻求精神食粮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