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仙城书院古建筑中的民居篇章
在广西来宾市的武宣县,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知县郑高萃创建了武宣仙城书院,这座书院至今依然保存着其古朴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座典型的明清时期学府,它不仅是地方教育文化的重要中心,也是研究中国传统学术、文学和艺术的一处宝库。
仙城书院位于今日县教师进修学校内,原有院舍3间,但经过后续知县顾芬、彭日龙等人的增建,在清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年期间,中座、头门及学舍12橹得以扩建。这些建筑分散于两侧,以西为西舍,以东为东舍,形成了一片集生徒习文艺之地。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旧式书院改革的大势所趋,周维宗、覃世扬等士绅会同公议,将此改设为县高等小学堂。在这次改造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教室主体建筑采用青砖黛瓦结构,其面宽12米、进深31.15米、高8.20米,是典型的地磐式结构。此外,上座与下座之间原本有一天井,为雨水收集提供了便利,并符合古代建筑追求“四水归堂”的理念。
除了上述几点,我们还可以从旧志了解到黄衮曾任山长,他是一位品行端正、善讲经学的人物,对当时的教育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1913年的改名,以及随后的校园扩建都见证了该校不断发展与适应时代变化的情况。
总而言之,从它被创建直至现在,一切都在表明这是一处充满历史意义的地方,其中蕴含着无数故事,每一砖一木都承载着知识份子的智慧与汗水。这就是武宣仙城书院,它不仅是一个地方民居,更是一个文化遗产,与众多考取各科举人、进士者们共同见证了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