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和王潜斋韵唐诗宋词300首精选名句集于一堂
今日之事,何人能做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坠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
鉴赏
曹豳因敢于在皇帝面前直言劝谏而与同时代的王万、郭磊卿、徐清叟被称为“嘉熙四谏”。王潜斋,即是王埜,曹豳与王埒(号潜斋)同为浙江人,同在宁宗朝先后中进士第,在上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国进步主张。
王埒的《西河》,一开篇就责问苍天,曹词则直率地直指到人,责问“今日事,不知谁弄得如此!”这是不言自明的。这首诗引理宗端平元年献陵图一事以泄内心的忧国结愁,而曹词则化用曹操《蒿里行》诗名“百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入词,对人民横遭屠戮的惨状满怀同情,深感悲愤,对南宋当权者昏庸、丧权辱国的行径含恨不已,其语带讥刺。
王词叹老抱恨,一生未了之憾;曹词宽慰他不必空自悲伤:“谩哀痛,无及矣!”这表达了对国家大计和个人命运的一种超脱态度。而且,从两人的作品来看,他们都对政治局势感到极度失望,并且都有一种责任感,将自己的忧虑转化为了激励他人的力量。
总体来说,这两首诗展现了一种深刻的情感交流,它们反映出作者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一种深切关注,以及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在这种背景下,它们成为了一个时代精神的一部分,也是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在这样的文本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历史责任感和个人承诺之间关系处理方式,以及如何将个人的忧虑转化为公共语言,以此影响或唤起社会共鸣。
最后,这些文字并非简单地描述一种文学品味,更是在传递一种文化精神,那就是在历史变迁中保持独立思考,同时也要勇于担当,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贡献力量。在这个意义上,这两位作者通过他们的话语,是向我们展示了一条光明希望之路,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情况下,只要有信念,就有可能找到前进的方向。此外,由于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真挚,使其成为人们长久以来寻求慰藉与启示的一个源泉,让人们从这些古典文献中汲取智慧,以便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时代的问题,并从中找到解决之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会去研究这些古代文人的作品,因为它们提供了关于过去以及未来世界观察角度的一个窗口,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复杂性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