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无华最重要回到本来的朴实就是道在中国神仙法宝一览表中找寻自然之美
在探讨朴实无华的重要性时,我们不仅要理解其心理层面的意义,也要认识到它在生理和行为上的至关重要性。修养成“朴实”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不加任何妄念,这是基本的人格修养。在人性的本质上,人们天生就具有朴实无华,所以那些失去了这一本真面目的个体,其原因往往来自于后天环境的污染。能够清除这些污染,回归到最初的、纯真的状态,那便是实现了与“道”的统一。
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就有这样的见解:“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这里,“朴”代表的是原始木头,没有经过雕刻和加工的人类社会;而“道”,则是一种自然存在而不受外界干扰的状态。我们古代先人的生活就是这样,他们身处一个由“道”主宰的世界,因此,无需通过宗教或其他形式去寻求内心平静,因为他们本身已经拥有着这种平静。
随着人类社会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断发展,我们发现精神文明似乎越来越退化,而物质文明却日益进步。这让我常常思考,在东方文化史上,对于人文文化退步的情形是否正确?当我们将“朴实无华”深入分析,将其分解,我们会发现它背后的含义其实反映出一种向物质主义发展趋势,即使孔子在《易经》中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人类从起源时期即已拥有一种纯粹且直接接触自然、未受到道德仁义等名词束缚的一种状态,但随着社会逐渐向前发展,这种纯粹感就被渐渐遗忘,被复杂情感所取代。
然而,即使无法回到过去,也并非意味着我们注定永远走下坡路。正如江水东流不可逆转一样,世事也是如此。但若希望我们的思想和精神文明能回到过去,那显然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如果不能复古,那么人类是否会一直走向恶劣呢?答案是不一定,因为只要不断地进步,最终就会回到最初那份简单纯真的状态——这便是“苟日新,又日新”的智慧所在。当达到极点后,再次返回到原点,就是老子的所谓:“道则返也”。
此外,当一个人吃饱了之后,他不会再渴望食物一样,当真正理解到了这个原理之后,便可以创建一种制度,如周礼,以保持那个时代所秉持的大同之美。而那个真正讲究原始道德的大同社会,则是在《礼运·大同篇》中提到的,它是一个没有法律、制度以及规矩的地方,每个人都自然而然地遵循某些标准守法,而且不需要法律来约束;每个人都不必强调道德,只因为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内心标准行事,从而达到了最高境界——即完全符合自然律动态的一个系统,即所谓的大制不割。
因此,“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即使最微小的事情,如果坚持做好,就能让整个世界臣服。这正如老子对“朶字”的独特解释,它象征的是最原始、最细微但又最强大的力量,以及使用这一力量以影响他人的能力。在现代年轻人眼中,有些可能只看到大事业,却忽略了脚踏实地的小事情;尤其是在研究哲学或佛学领域的人们,他们很容易陷入幻想,要去改变整个世界,而不是先自我提升。我告诉他们,一切开始于自己,让自己成为更好的版本,然后才能帮助别人或者改变世界。如果你还没变得更好,你怎么可能帮别人变得更好?
最后,“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只有当领袖或家庭中的领袖掌握住基本的简洁与真诚,即使是最大的事业,也能够顺利进行;如果处理得当,每件事情都会自动朝你靠拢。你作为侯王,只要懂得如何把握这些基本原则,就可以成为真正伟大的领导者。而对于大丈夫来说,只有坚持走实在路线,无论多么艰难,都必须勇敢前行。“去彼取此”,抛弃那些浮夸繁复的事物,用一颗谦逊的心回归到生命原本应有的简单与真诚。老子自己的榜样就是专门练习气力,使身体柔软,以至于像婴儿般脆弱。他甚至笑对骂名,不分胜败,这才叫做真正超脱凡尘。不需要过多装饰或显示,只需保持那份初级单纯的心态,就足以享受生活,并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大智若愚并不意味着愚蠢,而是一种高超智慧,是一种超脱世俗欲望、执著结果的心态,让一切功夫尽在不言中。此乃贤者通行之径,也是我国古代智者的共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