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智者不惑仁者不仁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延伸阅读1]
王弼《道德经注》认为,这五种行为都是顺应自然的,没有造作和施展,只是顺应万物的本性。这就是为什么圣人的行为能够救助一切,而没有被遗弃的人或物品。这正体现了内在的聪明和智慧。
[延伸阅读2]
苏辙《老子解》则进一步解释了这些概念。他说,“乘理而行”意味着按照自然法则行动,而“时然後言”则表示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才进行沟通。“安用籌算”表达了对宇宙规律的直接理解,无需复杂计算。而“全德之人,如母之於子”,形象地说明了圣人的关系与万物之间,即便放纵,也不会离去,因此他们可以关闭任何门户,无需绳索就能捆缚任何事物。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老子的哲学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循天定的秩序,不要试图通过强制或外部力量来改变事物,而是应该利用自己的内在力量来达到平衡和harmony。在这种意义上,被称为“袭明”的圣人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帮助他人的同时,也从未被遗弃过,因为他们懂得如何以最优雅、最经济且最有效的手段处理各种情况。此外,他们还知道如何将自己的经验教导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也从中获得启示,从而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但又独立自主的关系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有所謂的大智大迷,也仍旧会发现一种精妙绝伦的事实——即使我们可能误入歧途,但总有一条路能够引领我们回归正确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