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鉴赏之旅王羲之草书长卷全图游目帖
王羲之草书书法长卷全图《游目帖》又名《蜀都帖》,以其墨迹的珍贵与艺术价值,历经宋、明两朝在民间流传。清乾隆十二年被收入内府,后赐予恭亲王,其后缘转至日本广岛安达万藏所有。在这段历史长河中,《游目帖》不仅见证了多次装裱,更承受了时间的考验和火灾的摧毁,只留下照片作为现代人对其美学瑰宝的一种印象。
这份信札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是他对西土山川奇胜向往的心声。周抚,东晋名将周访之子,以勇猛著称,在政治上亦有显赫成就,与王羲之关系甚为密切。这封信中蕴含着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他们对于自然美景赞赏无比的情感表达。
《游目帖》的书法风格既非柔媚,也非轻佻;既求雄强,又不强作怒张;巧妙而不矜持造作。这份作品展现了一种率真自然、变化无穷的艺术魅力,使得每一笔每一字都充满生机与生命力。它不是单纯追求技艺,而是在于如何将意境化为形态,从而实现一种高超的手笔运用。
朱熹曾评价说:“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正是这种精神,使得《游目帖》成为东晋书法家审美追求的典范,将动静、正欹、藏露等对立因素融会贯通,表现出一种独特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此外,它还体现了一种智慧,即通过简洁直白的手法来达到极致精湛,这在当时乃是一大创新,为后世书画界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