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杰风云支遁之旅
支道林,字道林,以字行世,东晋名士又尊称为“支公”、“林公”。他以深厚的佛学造诣和卓越的文学才华,在当时社会享有极高声誉。他的思想融合了佛教般若学与老庄哲学,使得玄学达到新的高度。
支道林出身于陈留(今河南开封南),年幼随家迁居江南。他对《道行般若经》、《慧印三昧经》等佛典有着深刻的理解,对其精髓有独到的见解。在东晋时期,他被认为是“融通神理第一人”。
25岁时,支道林出家成为僧人,每次讲座,他善于阐述宗派大义,不屑于寻章摘句。他的智慧和博学引起了王濛等名士的赞赏,他们不仅尊重他的佛法,还将他比作“竹林七贤”,认为他在文采和爱好上与向秀相似。
支道林还著有《即色游玄论》、《圣不辨知论》等重要著作,其中包括对老庄哲学的新颖解读。他提出的“即色空观”更接近般若空观,为后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视角。此外,他还研究禅法,将其理解为无心而逍遥,与汉代传入的安般禅法不同。
支道林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论《庄子·逍遥篇》,并据此撰写了《逍遥游》的注释,这一注释因其独到见解而受到广泛赞誉,被奉为“支理”,成为了后来谈论《庄子》的标准参照之一。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如何将佛教思维与老庄哲学结合起来,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