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敬新和刘庆和都是当代水墨人物画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画家,都得到了市场和学术界的认可。 虽然一南一北两位画家风格截然不同,但他们都是以传统国画为基础,汲取传统国画笔墨的养分,同时又加入了现代的发展和创新。 它既继承了传统国画的笔墨趣味和审美意境,又融入了新时代和个人兴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写意人物、水墨风格、周景新、刘庆和
一、早中期水墨语言风格比较
(一)周敬新的早中期风格
周敬新早期的艺术生涯主要从事工笔画创作领域。 他早期的工笔重彩《水浒系列》一问世就引起了艺术界的关注。 此后不断更新,创作了大量的工笔画。 这一时期周敬新的艺术作品大多采用传统工笔画技法进行勾染。 它们色彩丰富,对比强烈,绚丽多彩。 人物夸张变形,情感和特征具有漫画般的艺术风格。 他借鉴了汉代石砖肖像的表现手法和民间传统年画的设色方法,画面充满装饰意义和文化气息。
周敬新前期在线条造型方面借鉴了陈洪绶的造型方法。 陈洪绶是我国人物画领域较早的人物意识人士。 他所画的人物经过了主观的夸张变形,头大耳宽,面貌怪峻,衣服叠叠,造型古拙。 周敬信早期的笔墨语言大体沿袭了陈洪绶的造型方法——高度程式化的线条排列和夸张笨拙的人物造型。
(二)刘庆和早中期风格
刘庆和早期的风格与他所处的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91年,刘庆和创作了《转椅上的人》、《雨·雪》、《烟·云》等作品。 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刘庆和开始了从传统水墨向都市水墨的转变。 他借鉴了美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绘画中的直线处理方法,使笔墨语言自然地进入了当代语境。 1994年,刘庆和创作了作品《王先生》,这也是他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基本都是采用无骨法绘制的。 不同层次的墨块有节奏地搭配在一起,产生丰富的变化。 这种技法是传统水墨人物画中所没有的,也是柳青的。 以及个人风格上的重大突破。
2、近期语言风格的转变与比较
(一)周敬欣近期风格转变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周敬新开始进入新的创作阶段,他私下戏称“水墨雕塑”。 中国传统写意画中,墨线是分离的,墨与线有各自的独立性。 大多数中国传统绘画都是先画线,然后施墨。 墨与线是有顺序的。 不过,周敬新敢于创新。 他的水墨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墨线分离方式。 他以中笔为主,采用无骨法,一字一字地书写流畅。 每笔墨色都清晰可见,墨色变化微妙。 线即面,面即线。 每一笔都让墨迹在水的渗透下变得更加灵活、饱满。 用笔时,以写意精神表现墨质,体现物体本身的体积、质感和空间位置。 书写时多用水,使墨迹之间留有空白,产生另一种造型因素和抽象感。 在水墨人物画的创作过程中,周敬新还借鉴了西方雕塑艺术形式。 周敬欣曾说:“其实我的作品一直都是有文字的、有根深蒂固的,之所以叫水墨雕塑,是因为那段时间我突然受到了几位雕塑家的影响,包括罗丹和瑞典木雕艺术家彼得森。 ” 通过墨色的排列和对比,他的作品《戏剧系列》中的人物由一片片水润的墨色组成,使画面充满了形式感和丰富感。 周敬新在创作人物时,是通过意象来创作,并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 他将写实的人物与抽象的墨块结合起来,融入时代气息。
(二)刘庆和近期风格转变
2000年后,刘庆和的水墨语言更加成熟。 在笔法上,为了符合当代人的视觉感受,他用扫笔代替了传统的中前笔法。 它既借用和发展了传统的无骨技法,又控制了墨色的丰富变化。 与周景新的笔墨语言不同,刘庆和的笔墨是分离的。 2000年以后的创作中,大部分人物都是无骨画的,人物的面部和身体基本都是无骨画的。 同时,他非常注重人物的动态造型。 瘦弱收缩的肩膀,下垂的双手,天真迷茫的大眼睛,无不展现出当今社会人类的无力感。 在人物的塑造上,面部留白以显示结构,身体以墨迹涂抹以显示体积,给人以厚重、丰富的感觉。 刘庆和擅长在背景上使用大面积的水墨,并借鉴了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的底光处理方法。 水色与墨色交融,墨色淋漓。 刘庆和的作品中,人物的头发、少女的肩带、背景的铁丝网等处有用的笔迹,体现了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三、结论
这两位艺术家给我们的启发是,传统笔墨与当代水墨的表现力并不绝对矛盾。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发展迸发出新的活力。 只有敢于面对挑战、努力创造的人,才能抓住历史机遇,开辟新的艺术道路。
参考:
[1] 卢红. 中国当代水墨画[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2]薛淑琴. 当代水墨人物画语言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 陆鹏. 20世纪中国美术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程丽明,女,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领域:美术)(主编王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