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国学人物网

中国有多少国学硕士

中国有多少“国学硕士”?

2006年9月15日 09:01

据日前报道,有文学评论家对目前随意冠以“国学大师”的说法表示担忧,认为这是“大师”称号的泛滥。 他说,在近代中国,陈寅恪、王国维等人是真正的“国学大师”。

这个话题讨论已久,舆论也大多对乱称“大师”的现象持批评态度。 但很多人似乎并没有认真对待它。 我们仍然时不时地在学术会议、报纸文章和电子媒体上看到有人获得这一荣誉。

“大师”的本义是指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为人所敬仰的人,多为学者或艺术家。 对于谁能享有这一荣誉,从来没有一个非常一致的标准。 学派众多,各有流派,褒贬不一,很难达成共识。 尤其是如果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那就更难确定了。 杰出成就被后人评判是很常见的事情。

近日,国学网、中国人民大学、百度网联合举办了“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评选活动,对象为20世纪文化学者。 据说票数超过百万,王国维、钱钟书、胡适、鲁迅、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陈寅恪、郭沫若、冯友兰当选。 对于这种学术性质的评选,专家无权评价,但网友说了算。 尽管有批评的声音,但大多数专家仍给予积极评价。

专家心里自然有自己的尺度。 有的认为“王国维、章太炎、陈寅恪当之无愧”,有的认为“王国维是标准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冯友兰、胡适等也能算数。” ”,还有的说王国维不应该排在第一,章太炎应该排在第一……他入选与否、座位安排都有一些区别。 这也是有道理的。

一百年来有多少国学大师? 今天做选择时,不可避免地有两个标准:严格和宽泛。 严格的人心里只有两三个人,宽厚的人心里有几十个人。 主办方列出了50名候选人,这似乎是一个很大的名单。 “国学”的含义至今仍存在争议。 就传统文化相对于西学的意义而言,凡是掌握了这门知识的人,就有资格成为大师,不能被视为“不分青红皂白”。 选10个人只是一个入围名单,已经够麻烦了,但只选两三个人就近乎苛刻了。

中国近百年来其实诞生了很多伟大的学者。 这是一个需要大师、也产生大师的时代。 或许是因为“国学大师”评选活动开展得太晚、太少,第一次评选自然难度很大。 如果1901年确定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在今天评选(而且只评选了10人),那么获得该奖项的100多位作家中90%将被淘汰。 我们的奖、那个奖、这个院士、那个院士的颁奖、颁奖也一定是这样。

把上师尊为圣人、佛陀、独一无二、前所未有的,是不合适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有古人,后有后人。 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圣人有其贡献,但并非不可逾越。 圣人可以为师,超越者也可以为师。 当然,国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国学大师”的称号比许多单科的“大师”更有内涵——比如“幽默大师”、“绘画大师”、“音乐大师” ”、“武术大师”、“武术大师”等等。“网球大师”、“中国象棋大师”、“国际象棋大师”甚至“特级大师”——更多。

“大师”这个称号应该是一个严肃的奖项,滥用这个称号确实令人无法接受。 私下向报纸或其他媒体发表廉价的奉承话会损害主人的尊严。 然而,学术水平选择的差异是不同性质的问题。 评选过程实际上是对国学研究成果的回顾。

或许,多年以后,随着我们对国学认识的提高,经过多次评选,会根据著述成果和贡献来颁奖。 那时,我们虽然仍会对“大师”这个称号充满敬畏,但无疑会多一份科学精神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