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国学人物网

中国现代十大国学大师

1、王国维:

【荐】中国现代十大国学大师 - 名 仕 - 名仕·傑网

王国维(1877-1927),字靖安、伯玉,浙江海宁人。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杰出的古代文字、器物、古代史地科学家、诗人、文学理论家、哲学家。

王国维年轻时喜欢《汉书》等历史著作,但不喜欢橘子野和《十三经注》,但十八岁前仍接受传统旧式教育。 午初之战后,他“始知世间有所谓新士”(《静安文集·序》)。 22岁起,考入上海《时事新闻》行会秘书学校。 闲暇之余,他到罗振玉开办的“东方文学社”学习外文,并在罗振玉的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因学业原因辍学。因病返回中国。 他读了康德的哲学并爱上了它,然后转向叔本华的哲学。 后来他觉得哲学“若可爱则不可信,若可信则不可爱”(《静安文集序》),于是从哲学转向文学、历史学、考古学、金石学、音韵学。 在此期间,他曾担任北京大学研究院国学系传播学导师、清华研究院教授。 1922年,在溥仪故宫小朝燕内任五品官,“行走南书房”,获得“食五品俸禄”和“故宫骑马”的赏赐。 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留下遗书“世事变迁后,义土又将受辱”,投颐和园昆明湖自杀。

王国维早年受康德、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在《静安选集:序》中说:“于之研究哲学,始于辛仁之间,桂茂春始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不可理解” ,读到一半就停了,再看叔本华的书,看得很过瘾,从癸卯之夏到甲辰之冬,也是与叔本华相伴的时代,特别舒服的就是叔本华这本是初窥华氏知论的康德学说,但纵观他的人生哲学,他敏锐的观察和犀利的论证,不免让人有一种满足感。 之后,他重读了康德的哲学著作、伦理学和美学著作。 1904年和1905年两年间,他先后撰写了《论自然》、《解释》、《本命》、《论叔本华的哲学及其教育理论》、《叔本华与尼采》等哲学论文。介绍了叔本华和康德的宇宙论、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特别对中国古代哲学中长期争论的两个基本问题“自然”和“理性”进行了批判性分析。 他用康德的理论来解释“自然”,认为性是超越人类感知的。 只有跨经验的性才是真实的,而真实的本质是不可知的。 他用叔本华的充足理由原理来这样定义“理性”; 从广义上讲,理是一种道理,正如宋代学者陈淳所说的“理有确定不变之义”; 狭义上的“理性”,即理性,是由直观概念创造出来的抽象概念。 王国维认为,广义和狭义的原理“都不存在于直觉世界,而寄生于浩瀚晦涩的概念之中”(《静安文集·释》)。 在“命运”问题上,他接受叔本华因果律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的意志中的观点,认为不存在自由意志。 意志是受动机支配的,不是自由的。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将康德、叔本华等西方美学观点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相结合,运用到中国古典小说、诗歌、戏剧的研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美学思想由“博弈论”、“天才论”、“奇趣论”和“境界论”组成,而“境界论”是其精髓。 他在《人言》中提出的审美理论认为,境界包括自然风光和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两者的融合; 一个词的好坏,是以境界的有无来衡量的; 能描绘真景、真情的,就说有境界,否则就说没有境界。 境界可分为“有我”、“无我境界”,特点是“与我观物”; “无我境界”的特点是“以物观物”; 在艺术创作上,也有“创造环境”和“书写环境”之分。

王国维对古代文字、古代器物、古代史地的研究方法继承了清干嘉庆时期孝道研究的传统,也吸收了西方实证科学的精神。 首先,与前人不同的是,他在治学上善于运用比较法,融会古今中西。 首先,拿地下的实物和纸上的文字相互解释; 二是取外族古籍与我国古籍互为补充; 第三,拿外来概念和固有材料相互核对(陈寅恪《王靖安先生遗书序》)。王国维研究甲骨文和古代历史,用地下实物和文字记录来解释相互学习边疆地理和辽金元历史,并与中外古籍互为补充,着有《殷周制度论》、《红梦评》等。 《府邸》、《宋元戏曲研究》、《人言》等著作,都是西方语言传承下来的概念与中国传统思想的交叉引用。与钱家学派的学者相比,这视野确实开阔了很多。

王国维一生著作广泛,著作多达60种,其中大部分收入《海宁王靖安先生遗书》。

2、钱钟书:

【荐】中国现代十大国学大师 - 名 仕 - 名仕·傑网

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 字默,名怀居。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开办的苏州陶屋中学和无锡仁中学。 1933年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绥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后赴法国巴黎大学深造法国文学。 1938年秋回国,历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 1941年回国探亲时,因日据时期被囚禁在上海。 着有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围城》已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和西班牙语。 大部分文章收录在《写在生命边缘》一书中。 “谈艺术”是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学理论。 其间,曾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清华大学任教或工作。 1953年后,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他撰写的多卷本《观锥编》对我国古代著名经典《经世子》进行了考察和解读,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中加以阐述和分析。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目录:《写在生命边缘》(散文集)1941年、开明人兽鬼(短篇小说集)1946年、开明《围城》 (小说)1947年,晨光《谈艺术》(文学理论)1948年,启蒙; 修订版,1984年,中华《管醉篇》(卷1-4,文学理论),1979年,中华; 中华民国1982年修订本

《奇筑集》1985年,上海古籍

3、胡适:

【荐】中国现代十大国学大师 - 名 仕 - 名仕·傑网

胡适(1891-1962),原名胡宏(马新),字密,字西江,后改名石,字石之。 安徽绩溪人。 其父胡川(又名铁花,绰号钝夫),清代贡生。 历任松湖里卡总督、台东直隶州知县。 其著作《台湾二志》流传于世。 他是他一生的领军人物,因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而闻名。 现代学者、历史学家、作家、哲学家。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主要著作:《中国哲学史纲要》、《白话文学史》、《尝试集》、《尝试后集》、《论儒家》、《士人方法》、胡适《文存》(四卷) )、《胡适文集》、《胡适日记》、《胡适书信集》

4、鲁迅:

【荐】中国现代十大国学大师 - 名 仕 - 名仕·傑网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原名周章寿,后改名周树人,字章寿,号育才。 “鲁迅”是他参加“五四”、“五四”运动后所用的笔名。 由于他的影响日益扩大,人们习惯称他为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的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 7岁启蒙,12岁入三味书店学习,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他并不局限于四书五经,而是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

绍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越南和中国许多先贤的道德文章,对鲁迅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鲁迅少年时,祖父因官案入狱,父亲病逝,家道衰落。 鲁迅从一个封建文人大家庭的长孙,变成了一个贫苦人家的后裔。 家庭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年轻的鲁迅饱尝了世间的冷暖,看清了“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没落。 鲁迅的母亲鲁蕊是一个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898年春,鲁迅满怀对生活的新希望离开家乡,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次年,因不满学校“雾霾”,转学到江南卢氏书院附设的矿业铁道学院。 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读《时事新闻》和《天眼论》,深受改革思想和进化论的影响,初步形成了“未来一定比过去更好,年轻人必须比老年人更好”。 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送往日本留学。 他首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然后在仙台医科大学学习医学。 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影响,积极参加反清革命。 放学后,他“上会馆、上书店、上集会、听讲座”,立下“我以热血推荐轩辕”的誓言。 1906年,面对事实,鲁迅感受到国内同胞的弱点,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性,于是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决定性的一步。 笔作为救国救民的战斗利器。 参与编写文学杂志《新生活》,撰写《人类史》、《科教史》、《文化偏见论》、《摩洛诗论》等早期重要论文。 。 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人,不在物; 是在精神上,而不是在物质上; 在于个性,而不在于“人”; 在于人格的觉醒、精神的提升。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师范学校二级任教,任化学、生理教师。 校长)。 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另一方面积极参加1911年革命,领导家乡文学团体“乐社”,支持创办《乐多日报》。 1912年初,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工作。 不久,随教育部调往北京,任社会教育处处长。 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 他们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撰写文章、创办杂志,拉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 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线,积极倡导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对几千年来存在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进行野蛮批判。 1918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通过象征性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食人本质,对封建礼教、封建主义进行了强烈指责。 父权制度的罪恶。 从此,鲁迅“一发不收”,以完全不妥协的态度,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大量小说。散文、散文、评论,从而成为五位著名作家之一。 五四运动的先驱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教授。 1927年初,鲁迅迁往当时革命中心广州,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兼任教务主任。 他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身新的战斗。 同年4月,发生反革命政变。 鲁迅经受住了血腥的考验,因未能拯救学生而愤然辞职。 面对血的教训,鲁迅早期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他严厉剖析了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自己之前只相信进化论的“偏见”。 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 19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芒园》周刊、《语思》周刊和索明莎文学社。 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长。 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

1927年10月,鲁迅到达上海,定居上海,潜心革命文艺运动。 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者。 参加并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联盟、中国民权保护联盟等多个革命社团。 他主编《前哨》、《奔波》、《新芽月刊》等多本刊物,团结和领导革命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政府及其帝国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 他坚韧不拔,坚持奋斗,写下了数百篇文章。 这些文章如同匕首和长矛,在反文化“围剿”中立下了特殊的功劳。 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他自称为“火贼”,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 他关心青少年、培养青少年,为青少年作家的成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路新村的住所去世,享年55岁。鲁迅写有一首《自嘲》诗,其中两句是“冷眉指千千”。人低头甘为欺”,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一生翻译著作超过800万字。 他的多部作品,如《尖叫》、《流浪》、《野草》、《清晨采花》等,被翻译成英、俄、德、法、英、俄等多种语言重印。 日语、世界语等语言享誉世界。 《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5、梁启超:

【荐】中国现代十大国学大师 - 名 仕 - 名仕·傑网

字卓如,小号任公,笔名主要有郭爱石客、隐兵子、隐兵室主、新民子、中国新民、自由斋主、曼殊室主、少年中国少年等。 广东新会人。 他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他的一生跨越了两个时期:清末和民国; 他的成就包括政治和学术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农半读书的家庭。 他从小就很聪明。 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 他九岁就能写出几千字的八股文章。 1890年,十七岁拜康有为为师,跟随康有为学习四年。 在康有为的影响下,他开始探索维新变法的方法,拯救祖国于危难之中。 1894年6月,跟随康有为进京参加科举考试。 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考生联名上书皇帝,要求他们拒绝签订和约、迁都抗战、实行变法强国。国家。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的信”。 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今年7月,第一本推动改革开放的刊物《中外杂志》在北京创刊,梁启超担任主笔。 8月,“强社”变法小组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推行变法活动的得力助手。

6.蔡元培:

【荐】中国现代十大国学大师 - 名 仕 - 名仕·傑网

蔡元培(1868—1940),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字鹤庆,字子敏,浙江绍兴人。 在德国留学期间,他关注实验心理学及相关研究。 他曾进入莱比锡大学实验心理学研究所,进行“各种感官感觉的缓慢、残像、发音振动”的实验。 1911年辛亥革命后回国,任教育总长。 1917年至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直接推动心理学系和心理研究所的设立,积极推动和发展心理科学。

他主张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运用到教育学中,并从心理学的知识、情感、意向三个方面论证了他的五育(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世界现代教育)的新教育方针。 。 人们认为心理学应该被列为一门科学学科。 它非常重视物理方法和生理学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1917年在原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学课程中设立了心理学实验室。1926年成立心理学系,重点研究实验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

在他的领导下,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于1929年5月正式成立。研究所的业务方向偏向科学,侧重于生理和心理研究。

7、章太炎:

【荐】中国现代十大国学大师 - 名 仕 - 名仕·傑网

章太炎,字秉霖(1869--1936),原名学诚,字梅叔。 后来改名姜,小号太炎。 浙江余杭人。 他是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 研究范围涵盖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颇丰。

1897年任《时事报》撰稿。 因参加维新运动而被通缉,流亡日本。 1900年,他剪掉辫子,决心革命。 1903年,因出版《驳康有为革命论一书》、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而得罪清廷,被捕入狱。 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解放会议。 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迎他到日本,加入同盟会,编辑同盟会机关报纸《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 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编辑《大民国日报》,并担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 他曾参加张謇联合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亡”的说法。 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后,参加讨袁运动,被袁囚禁。 袁世凯死后被释放。 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立张氏国学研究会,以讲学为业。 1935年在苏州主持张氏国学研讨会,并主编《志言》杂志。 晚年,他愤恨日本侵华,发起抗日救亡运动。

早年接受现代西方机械唯物主义和生物进化论,在著作中阐述了西方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的新思想、新内容,主要体现在《习书》中,认为“本质”气是物”,“其智慧思虑非气”; 宣称“天若有神,则无过错”,否定宿命论的宣扬。 其思想深受佛教识卫派和近代西方主观唯心主义的影响。 随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思想逐渐腐朽。

他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都有建树,宣扬革命的诗文影响很大,但文字古老,晦涩难懂。 其著作《新方言》、《文诗》、《小学问答》探索词源、解释演变,取得了不少成果。 有关儒学的著作有:《儒学新论》、《鼎孔》等。 他一生写了很多书,大约有400万字。 其作品除发表于《张氏丛书》和《续集》外,遗稿还发表于《张氏丛书第三版》。

8、陈寅恪:

【荐】中国现代十大国学大师 - 名 仕 - 名仕·傑网

陈寅恪(1890年—1969年10月7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者、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江西伊宁(今修水)人,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父亲陈三立,著名诗人,维新四子之一,曾任三江师范首席教授。学校。 年轻时就读于南京私塾,师从国学大师王伯善。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他博览群书、历史、哲学。

1902年,南京矿道学校毕业的大哥陈衡恪东渡日本,进入巢鸭弘文专门学校; 鲁迅、陈师曾等人亦同年入学。 1905年因足病辍学回国,后就读于上海吴淞复旦公学。 1910年考入公费留学,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院。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1918年冬,获江西省官方资助出国深造。 他首先在美国哈佛大学跟随兰曼教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转入德国柏林大学,师从鲁德施教授学习东方古文字学。 同时,他跟随苗钦学习中亚古文字,跟随海尼什学习蒙古文。 通过出国留学,我具备了阅读蒙古文、藏文、满文、日语、梵文、英语、法语、德语、巴利语、波斯语、突厥语、西夏语、拉丁语、希腊语等十多种语言的能力,尤其是梵文和巴利文。 莱文。

1925年3月回国时,吴宓负责清华大学中国学研究所。 受清华大学聘,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共同担任国学研究院导师。 1928年,清华学堂改制为清华大学。 被聘为中文系、历史系教授,并在北京大学兼职任教。 其间主要讲授佛经翻译文学、晋南北朝隋唐史料、蒙古族史料等课程。 1930年后,兼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第一组(历史)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清朝档案编辑部委员等职。委员会。 抗战爆发后,在西南联大任教,主要讲授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元白诗学。 1939年,英国牛津大学聘他为中国史教授。 次年9月,他离开昆明前往香港,准备转学到英国。 由于战乱,此行未能成行,于是他被任命为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后接任中国文学系系主任。 1941年底,香港沦陷,他闭门读书。 1942年7月,赴桂林广西大学任教。 1943年12月,赴成都燕京大学任教。 In 1946, he was appointed professor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gain. At the end of 1948, he taught at Lingnan University in Guangzhou. In 1952, when departments were adjusted, Lingnan University was merged into Sun Yat-Sen University. Since then, he has been a professor at Sun Yat-sen University, teaching three courses including History of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History of Tang Dynasty, and Yuefu in Tang Dynasty for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Department of Chinese. In July 1960, he was appointed as deputy director of the 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Died in Guangzhou on October 7, 1969.

Chen Yinke advocated in the 1920s that one should have "free thoughts and an independent spirit" when studying. In 1953, it was decided that he would be the second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his "Reply to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on December 1, 1953, he proposed two conditions for taking office as director. Article 1: "Allow the Institute of Middle Ancient History not to adhere to Marxism-Leninism, and not to study politics." Article 2: "Please Mao Gong or Liu Gong to give a certificate of permission as a shield." And said: "The meaning It is Mao Gong who is the highest political authority, and Liu Shaoqi is the highest person in charge of the party. I think the highest authority should also have the same opinion as me, and should follow my words. Otherwise, there will be no academic research.” Therefore, he could not take office. Still teaches at Sun Yat-sen University. This matter was made public in the 1980s. Chen Yinke is proficient in multiple languages, and both linguist Zhao Yuanren are considered language geniuses.

9. Guo Moruo:

Guo Moruo (1892-1978),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poet, playwright, historian, and paleographer. His original name was Kaizhen, and his pen names were Guo Dingtang, Mike Ang, etc. Novels such as "Drifting Trilogy" and essays such as "Six Chapters of Sketch" are full of subjective and lyrical personality. He has also published poetry collections "Starry Sky", "Vase", "Forehead" and "Recovery", and written historical dramas, historical novels, literary essays and other works. Since 1928, he has written works such as "Research on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and "Research on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He has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and opened up a new world of historical research. "Flowers of Tangdi" and "Qu Yuan" are 6 historical dramas that fully displa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manticism. This is another major achievement of his creation. He is the author of historical dramas "Cai Wenji" and "Wu Zetian", poetry collections "Ode to Xinhua", "A Hundred Flowers Blooming", "Camel Collection", literary works "Reading (Suiyuan Poetry Talk) Notes", "Li Bai and Du Fu", etc. The collection of works is "Moruo Anthology" with 17 volumes (1957~1963), and the newly compiled "Guo Moruo Complete Work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literature (20 volumes), history, and archeology, and has been published successively since 1982. Many work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Japanese, Russian, English, German, Italian, French and other languages.

10. Feng Youlan:

【荐】中国现代十大国学大师 - 名 仕 - 名仕·傑网

Feng Youlan, courtesy name Zhisheng, was born in Tanghe, Henan. In 1912, he entered the preparatory class of Shanghai China Public School. In 1915, he entered the liberal arts and Chinese 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In 1919, he w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to study. In 1924, he received a doctorate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After returning to China, he successively served as a professor at Zhongzhou University, Guangdong University, and Yenching University, and as dean of the School of Liberal Arts and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t Tsinghua Universit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he served as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d Dean of the School of Liberal Arts of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In 1946, he w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as a visiting professor. From the end of 1948 to the beginning of 1949, he served as chairman of the Tsinghua University Academic Affairs Council. He has received honorary doctorates in literature from Princeton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Delhi in India,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952, he has been a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of Peking University.

In the summer of 1923, Feng Youlan successfully passed the doctoral defens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Ideal of Life" (also known as "On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Heaven and Man") and was awarded a Ph.D. After returning to China in the autumn of that year, he wrote "A View on Life" along the direction of his doctoral thesis. In 1924, he wrote "Philosophy of Life" and used it as a high school textbook. In this book, Feng Youlan established his philosophical belief in neo-realism, and began to combine neo-realism with Cheng Zhu's Neo-Confucianism. While teaching at Yenching University, Feng Youlan taugh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He completed the first and second volumes of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1931 and 1934 respectively, and later used them as university textbooks, making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From 1939 to 1946, Feng Youlan published six books consecutively in seven years, which are called "books written during the Zhenyuan period": "New Neo-Confucianism" (1937), "Xin Shi Xun" (1940), "Xin Shi Lun" (1940), "New Original Man" (1942), "New Original Way" (1945), "New Knowledge" (1946). Through the "Six Books of Zhenyuan", Feng Youlan founded the New Neo-Confucianism ideological system, making him the most influential philosopher in China at that time.

The 1950s and 1960s were a period of transition for Feng Youlan's academic thought.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Feng Youlan gave up his Neo-Confucianism system, accepted Marxism, and began to study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He is the author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volumes of "New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Collected Essay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Two Collections of Essay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The First Draft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Review of Forty Years" and seven Volumes of "New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other books.